“看,普京新闻传播学”——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
2015年12月31日 15:53:0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应俄罗斯记协和白俄罗斯记协邀请,我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于2015年9月28日至10月5日对上述两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普京:媒体应服务国家和社会

    今年是普京执政第15个年头,15年前他的那句话仍让人记忆深刻,“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头脑”。

    读懂普京,就可以读懂今日俄罗斯。新沙皇、普京现象、普京政治经济学和普京新保守主义……一长串褒贬聚焦于普京治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而我们此行目的明确:了解普京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读懂普京,学术界提示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就是普京的政治偶像和精神导师,100年前的俄罗斯政治家、改革家彼得·斯托雷平(1862-1911),斯托雷平的梦想就是“我们需要强大的俄罗斯”。

    另一条线索就是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政治思想家,他极力推崇国家的利益,认为政治家可以不择手段。而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强国崛起中的政治家,几乎没有背离过马基雅维利的训导——善用手段、不留痕迹、精通军事、实现统一。

    回望苏俄百年来新闻传播历史,还可发现普京的新闻传播学继承了某些遗产,暗合了某种逻辑。从苏联时代到叶利钦政府,苏俄的新闻管理体制随着领导者个人理念的变化,或极度收紧,或极度放开,总是徘徊在两个牛角尖之间。

    普京掌权后,面对西强而俄弱的世界传播格局,面对媒体寡头力图控制大众传媒与政府分庭抗礼的复杂局面,提出了“媒体是国家服务者”“国家信息安全”等新闻传媒理念,并从“国家利益”角度诠释新闻自由的本质,使得俄罗斯重回媒体服务国家和社会时代。

    强烈的国家意志驱使之下,普京一方面加紧整控政治空间,强化互联网管理;一方面组建强大的外宣航母“今日俄罗斯”,以战斗的姿态参与国际舆论论争。两招并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势力对俄罗斯政治生活的干涉,减轻了国内反对派的影响力,政府越来越具有威权主义色彩,普京的强硬形象也越来越鲜明。

    我们看到,2013年前开始的乌克兰危机,2014年美西方对俄罗斯的联合制裁,2015年初反对派领袖涅姆佐夫遇刺身亡……一系列重大事件,俄罗斯公共空间几乎没有杂音,媒体有力且有效地配合了普京政府的立场。

    俄罗斯大手笔以行政推动媒体融合,“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普京总统的亲自主导下,它不仅实现了机构与平台的合并重组,也实现了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升级。曾经梦想的一次采集、多次传播已经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和微博、客户端聚集一体,有分有享,立体多维,这一预期已然实现。它在全球组建12个新闻采编中心,开通15条新闻专线,增设20个语种的广播,尽可能消弥因时差造成的时效损失。中文在线就分别在莫斯科和北京设立编辑部,与中国主流媒体广泛合作。

    学术界的评论,“今日俄罗斯’是目前跨国电视台中新媒体策略最为完善的机构”,其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就是通过视频分享网站来实现的。无论在订阅人数还是总点击数上,“今日俄罗斯”均远远超过其他跨国电视机构,尤其是将老牌的CNN和BBC远远地甩在身后,成为网络平台上的第一电视品牌。

    让人印象更深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今日俄罗斯”大体上相当于中国部级的新闻单位,其主编西蒙妮扬却是一名“80后”,上任时仅25岁,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在“今日俄罗斯”,她无疑属于灵魂人物。在多媒体的新媒体平台,绝大数也是年轻的身影,部门负责人的年龄也就30岁上下。

    今日俄罗斯:俄罗斯的外宣航母

    由普京总统亲自任命的“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德米特里∙基谢廖夫29日在会见中国新闻代表团时从前一天的联合国峰会各国元首的发言开始了评论:“贵国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有如一头雄狮的怒吼,而有的总统发言就像猴子那样。”

    “习近平阐释了未来的计划与战略,他引用了孔子的话。”

    “奥巴马发言长达43分钟,超过了时间限制,讲话越是长,越可能掩盖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他说穆斯林女孩应当上学,重复了好几次。美国干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之后,到底有多少穆斯林女孩能上学?”尖锐的点评,不仅体现了兼职电视主持人和评论员的风采,更体现了与总统一致的强硬风格。

    当我们请益“今日俄罗斯”的经验时,他强调:新闻的解读比新闻本身更有意义,读者在寻求对事件的评论和解读。而“今日俄罗斯”有较强的能力,就不同版本之间资讯展开争论。“如果在新闻解读和评论上获胜,就能像炸弹一样轰炸任何人!”

    他举例说明,两年前美国将叙利亚判定为邪恶轴心,并赢得了这场战争。同样,俄罗斯将ISIS定义为恐怖主义组织,赢得了广泛共识。新闻解读并不一定赢得战争,但可能引发战争,如美国宣布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并与恐怖组织有勾结。新闻解读还能阻止战争,它的威力多么大!它能决定“战”或者“和”,“生”或者“死”。

    我提问如何实现解释性新闻和评论的力量?

    他回答:对每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今天,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局面已然形成,“今日俄罗斯”的抗争就是实例。“观点源自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一个专注于做解读的媒体人,需要丰富的思想资源,需要从不同角度,一层层展开,且紧紧依傍于事实,又不排斥个人观点。”

    “当受众不断看到一家媒体拥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锐利的批判力,就会确信这些解读的合理性,就会提升对这家媒体的信心。”

    “今日俄罗斯”修正了以往苏联式的对外宣传方针,把传播手段扩展到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在全世界设立了记者站,并且特别强调传播力量的整合,把重心移到事件发生地。

    他还与中国同行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报道案例。在北京的APEC会议上,普京先生给彭丽媛教授披上一件外衣,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细节,尤其触动5亿中国女性。这一特别的礼遇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如果外衣披到英国女王身上会有什么后果?或许会引发一场外交争端。讨论进入白热化,这让普京总统自己也产生了怀疑,征询中国同行、驻俄大使后,大家都说普京是对的。中国男人和女人们的反应,让我们感到中俄两国文化价值观是接近的。说明女王离我们更远,而中国更近。中俄双方应更深入广泛地合作。

    他会见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时长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事务缠身,他仍与我们作了近半天的交流。

    “今日俄罗斯”的表现,总统是满意的。世界感到了他的崛起,他本人当然信心满满。不仅如此,他的雇员的工资明显高于莫斯科的同行,成为有地位、有尊严,让人羡慕的职业和岗位。但是,这种外宣方式也引起了代表团的讨论。

    走出“今日俄罗斯”,先前的疑问才下心头,新的疑问又上心头。

    其一,以战斗的姿态介入全球舆论争论,是否符合客观的传播学规律;

    其二,对西方的解读可以采取强制性方式,但对国内的新闻如何解读,对政府的批评与监督如何实现;

    其三,政府采购(在俄罗斯还是用拨款更确切)从2000万美元提高到3亿,而盈利模式不明晰,究竟能持续多久。

    虽然在国际上对俄罗斯的做法有不同评价,但都会承认西方媒体说一不二、垄断国际传播的格局正在打破……(湖南日报社总编辑蒋祖烜)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Danqing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966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