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老兵

2019-06-23 15:14 | 来源: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老兵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英雄精神体现在狭路相逢时的亮剑决胜,也体现在沉寂时对信念操守的执著坚守。
——题记

    军礼

    一位老兵,退伍还乡后,把立功证书压到箱子底儿。守着3分自留地,生活从头开始。就连父母和刚过门的媳妇问起来,他也含糊地说:“在部队我就是个烧火做饭的,啥都不知道。”

    家里6口人,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劳动力少,挣不够工分,每年要额外养1头猪换钱补给生产队。

    没钱盖房,他就带着一家老小到邻居家借住,一住就是3年。

    没过几年,母亲瘫痪,妻子又患上股骨头坏死病。家境困难,他的三个孩子先后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可不管日子怎么苦,他始终遵守部队提出的“两个不能”:不能因地方没安排就闹意见或者给地方添麻烦,更不能泄露国家秘密和军事秘密。这一守就是30多年……

    这是2014年7月23日,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演出的一场情景剧,剧名叫《忠诚》。

    这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情景剧,是二营“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进”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这次实践活动,则是为纪念毛主席接见二营全体官兵50周年、国防部授予二营“英雄营”称号50周年而专门举行的。

    此时,情景剧主人公的原型——一位老人,就坐在观众席上。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他上台。

    老人慢慢走上前台,环顾全场,右手缓缓地举到齐眉处,向昔日的老战友,也向年轻的二营官兵,敬上庄严军礼——

    头发花白了,皱纹满脸了,但腰板依然挺拔,眸子中闪动着的依然是军人豪气!

    一时间,全场起立,台上台下一片整齐的军礼……

    这位老人叫吴洪甫,今年77岁,是广宗县件只乡槐窝村村民。

    剑气

    1960年2月,有着初中学历的吴洪甫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的一名新兵,担任杀伤标图员。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历史上曾3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其中有两次,是吴洪甫参与完成的。

    1962年9月9日,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肆无忌惮地闯入江西省南昌上空。

    “发现目标!”导弹指挥车上,神情贯注的引导技师警觉地轻呼。

    8时32分,敌机进入二营的火力范围。

    显示屏上,一个半截火柴棍长短的光标不断闪现。

    一时间,大家屏住呼吸,眼睛盯紧屏幕。

    短短十几秒的时间,突然变得那么漫长——大家似乎听到了彼此“怦怦”的心跳。吴洪甫的手心,隐隐出汗了。

    “一定要干掉这个家伙!”第一次与“U-2”正面交锋,吴洪甫眼中要放出火来。

    屏幕上的小点不断闪动。

    追着光标,吴洪甫快速测算数据,准确地标出飞机航迹,迅即传给指挥部。

    天空随即喷出3条火舌,“砰!砰!砰!”的爆炸声瞬时传来。

    我军首次击落“U-2”的纪录就这样诞生了!

    第一时间,时任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领导赶来了。

    周恩来总理的贺电传来了。

    二营沸腾了。

    吴洪甫等人荣获提前晋衔奖励一次。

    “提前晋衔”,是高于一等功的奖励,也是当时军内奖励项目的最高级别。

    没过多久,敌方专门研制出对付地空导弹的电子预警装置,当对方雷达开机波束锁定飞机时,这个预警装置就会自动报警。这意味着我方雷达开机过早或过晚都可能让敌机逃走。

    针对新情况,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专门设计出近乎严苛的“近快战法”,把参数的测算时间由之前的18秒压缩到6秒,近距离发弹,让敌机插翅难逃。

    吴洪甫和战友们抓紧一切时间模拟训练。夏天捂出一身痱子,冬天手脚布满冻疮……他们没心思理会。

    一次训练,吴洪甫从指挥车上甩了出去,重重摔下,翻身坐起时,鼻子流血不止。

    “洪甫,快跟我上卫生所!”卫生员看见,冲他大声喊。

    “忙你的吧!”吴洪甫爬起来,手捏着鼻子,转身上了指挥车。

    “这哪成!”卫生员紧跟着上车。

    “训练要紧!”吴洪甫请求说,“要不,我标图时,你帮我捏着鼻子!”

    卫生员哭笑不得。

    直到如今,吴洪甫的鼻梁上仍留有骨折旧痕。

    为了压缩数据测算时间,他干脆把飞机飞行高度、航线距离等常用的100多个数据全部背了下来,“看、算、报”同步进行。一旦得到空情信息,瞬间尺起笔落,敌机航线就可准确地显示在标图板上。“看、算、报”,只需3秒就能完成。

    1963年11月1日,在江西省上饶上空,吴洪甫和战友再次捕捉到“U-2”的踪迹。

    可当敌机距阵地39公里时,雷达突然丢失目标。

    按“U-2”飞行的航向和速度,吴洪甫推算飞机的方位和距离,迅速标图并坚定地汇报:“三发必中一发!”

    巨响过后,“U-2”再次被击落。

    营长岳振华高兴地一拍大腿:“你这个‘吴大胆’,真成了导弹上的眼睛!”

    这个消息再次震动全国。

    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吴洪甫等人个人一等功、二营全体官兵集体一等功。二营被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二营全体官兵,并合影留念……

    “导弹是我们的大国长剑!”在吴洪甫看来,当兵就要保家卫国,打仗就要打胜仗,“剑斩‘U-2’,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进退

    静谧,是进入槐窝村的第一感觉。

    据说,槐窝村因广种国槐而得名。国槐,又名家槐,在北方农村常称作“笨槐”。“笨槐”不乏美誉。苏轼《三槐堂铭》中称:“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如今在槐窝,国槐仍是一大树种。夏日里,绿叶与红砖相映相拥,整个村庄别有韵味。

    吴洪甫的家,就隐藏在这红绿交融的深处。

    1959年12月,带着热血追求,18岁的吴洪甫在这里完成了国与家的一大抉择:出槐窝,当兵去!

    第二年,他成了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一名标图员。

    当年,美制“U-2”侦察机的侦察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而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只有4个营。为了捕捉“U-2”踪迹,吴洪甫与他的战友们带着手上有限的几套兵器,辗转打游击。

    那是戎马倥偬的岁月,那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吴洪甫和战友们进西北,下江南,转战荒漠、戈壁、山川、丛林,在无人区开辟阵地,在大山中挑战生存极限,在川泽中捕捉敌机踪影。

    甘肃九泉一带,风沙漫天,一碗饭一层沙。

    兰州附近的山上缺水,从山下打上来一盆水,洗过脸后舍不得泼,澄清后再次用,接连能用好几天。

    内蒙古哈素海,大片大片的沼泽地,落脚下去,泥没脚脖,蚊虫叮咬,夜不能寐。

    湖南长沙,夏天像火炉。一次,吴洪甫和战友到驻地附近的河里洗澡,不料想着了凉,高烧超过40℃……

    打游击,苦中也有乐。

    沼泽地里有野鸭子蛋,东一窝,西一窝,不一会就能拣上一脸盆。赶着蚊子吃鸭蛋,别有滋味。

    长沙郊外住帐篷,午休正酣,顶上掉下来一条大蛇,正砸在战友刘树山的身上。躺在旁边的吴洪甫吓一大跳。刘树山却不慌不忙,一手抓蛇头,一手捋蛇身,三两下蛇就不动了。当晚,大家大快朵颐。

    ……

    四海打游击,长空击“苍龙”,那是导弹部队精忠报国的壮歌!

    然而,这段豪迈壮美的历史,一度被吴洪甫自我雪藏。

    1965年2月,吴洪甫从部队退役,带着记录着他从军历程的小布包,悄然回到家乡。

    出槐窝,归槐窝,是简单的轮回,还是人生的升华?吴洪甫用沉默回答。

    身边的乡邻、亲友,知道他参过军,但没人知道他当过什么兵,打过什么仗。家人收到过他立功的喜报,但立的什么功并不清楚,问他,也不解释。

    他深知,严守部队的绝密信息,是砥砺意志的又一个“战场”。打“U-2”的英雄,决不能在新的“战场”当败兵。

    吴洪甫是听着村里的英雄故事长大的。

    1937年11月,在广宗县成立的抗日防匪自卫团,分3个大队,其中一大队就驻在槐窝村。1939年9月18日,《冀南日报》在槐窝村附近一条老沙河的地道中创刊。1941年3月,冀南行政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在件只、槐窝一带开学。

    儿时的他,就多多少少了解了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兵”。

    吴洪甫的爷爷吴玉焕,是革命烈士。解放前,他曾任广宗县城北联村党支部书记,后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吴洪甫的父亲吴锡贺,曾任槐窝村民兵队长。吴洪甫的叔叔吴静斋,是一名革命干部,曾在天津市一部门任领导职务。退伍前,部队首长叮嘱吴洪甫,回乡后要遵守“两个不能”。叔父则嘱咐他扎根农村干事业:“好日子是用双手干出来的。咱家可不兴走后门。”

    红色基因的传承,部队熔炉的锤炼,让吴洪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兵”的内涵。

    动则如虎,静则如山,是兵的本色。动于九天之上,是兵;藏于九地之下,也是兵!征战沙场是兵,脱下军装仍是兵!

    是兵,就得守纪律!遵守“两个不能”,是退伍兵必守的纪律。

    他雪藏了自己的从军历史。

    退伍后,吴洪甫回到老家广宗县槐窝村,重新扛起锄头。

    沉寂中的吴洪甫,一如一株“笨槐”——那溢满家国味道的“笨槐”。

    取舍

    2002年的一天,吴洪甫偶然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英雄营”的故事,他意识到,保密期早过了。而这时,他退伍已经37年了。

    他从县武装部查到了自己的档案。县民政部门为他办理了优抚待遇。他悄悄回家,继续作农民。

    家底薄,经济拮据。母亲瘫痪,妻子又患上股骨头坏死病。吴洪甫坚强面对。不论生活多难,他从不向政府张口伸手。

    乡亲们渐渐知道了他打“U-2”的英雄事迹。“最近两年才知道,邻家老人竟然是个大英雄!”现年47岁的村民杨更新说。

    可在吴洪甫看来,当兵打仗与工人做工、农民种粮一样自然而然。

    常有乡亲数落他:在土里刨食,啥时是个头儿?拿着立功证书,找找人,给自己提提待遇,给孩子安排个工作,也能改善一下家庭条件,咋就不行?他只是淡淡一笑。

    可生活的考验,一个接一个。

    一年夏天,夜里下暴雨,家里仅有的几间破屋被大雨冲垮。一家人冒雨扯上一块布,搭起一个窝棚。

    慌乱中,压箱底的布包散了开来,包里裹着的照片、证书等在部队时的资料被冲了出来,浸在泥水里。吴洪甫赶紧过去,先把合影照片小心地揭了起来——那是毛主席接见“英雄营”全体官兵时的合影照片——擦净泥水,小心用塑料布裹好。回头再找立功证书和喜报,早已不知冲到哪里了。

    老伴儿刘会文跑到院子里,俯身在泥里捞摸——这些证书是丈夫的“命根子”,平时碰都碰不得,可不能丢了。

    吴洪甫一怔。

    “你干啥?”

    “找证书!”

    “雨恁大,别找了!”

    “那是军功,不能丢!”

    “那就是张纸。身子要紧!”

    ……

    吴洪甫把妻子从雨中拽回去。“立的功国家都记得。证书没就没了吧,可别落思想包袱!”

    没钱盖新房,吴洪甫就带着一家老小到邻居武西宁家借住,一住就是3年。

    为了补贴家用,他也曾试着做些小买卖,可时运不济,接连几次亏了本。

    “大哥种地也不大在行。”吴洪甫的四弟吴洪桥说。同样是种地,吴洪桥种的小麦,亩产总能比吴洪甫的高100多公斤。

    吴洪甫也想过:日子怎么这么难?

    他更想过:既然是兵,就得有几根硬骨头!南昌起义后,那么艰难,800将士都坚持了下来,自己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英雄营”的兵,怎么能认怂?

    他劝慰家人:“咱是庄稼人,种地吃饭不丢人,日子苦点不算啥!”

    直到今天,他仍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和老伴儿最常吃的菜是咸菜。他常穿的T恤,是县武装部发的纪念衫。2014年7月,他应邀回部队参加活动前,家人花几十块钱给他买了一件蓝色上衣。这是他最好的衣服。

    在“英雄营”,情景剧《忠诚》演出后,部队官兵深受震憾。官兵们了解情况后心疼他,大伙儿凑了3000元钱,委托原空军副参谋长陈辉亭悄悄塞到吴洪甫口袋里。

    有很多人问吴洪甫:“同样立了功,看别人升官发财,你心里平衡吗?”

    “可我看到的是,许多当年的战友,至今音讯全无!”吴洪甫说。

    “英雄营”的光荣榜上,获个人一等功的有217人次。

    在吴洪甫看来,军功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英雄的国度造就了英雄的部队,光荣的使命成就了光荣的军功。军功,是对英勇奉献的记载,不是求得利益的筹码!

    “洪甫同志一次获提前晋衔,一次立一等功,可享受省部级劳模荣誉津贴。可他一直没找过。”吴洪甫昔日的老战友毛景堂说。

    “老吴对自个的事儿很少上心。”广宗县民政局干部宋惠曼说。

    “多出力气,嫑找麻烦,是俺吴家的规矩。”吴洪甫的二弟吴洪生说,“俺爷爷是烈士,俺奶奶在世时从不让找政府。大哥也就是立个功呗,家里不觉得是多大个事儿!”

    在槐窝村,吴洪甫仍住在30年前盖的旧房子里,坦然当农民。

    只是,身居田园,不失“兵心”。

    退伍后的他一直怀念兵营的生活,关注着部队的信息。

    看电视时,遇到军队的消息,就看得特别认真。2016年元旦,得到火箭军成立的消息时,他兴奋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赶上农闲,早晨或者傍晚,他就在自家小院里打上几趟军体拳。

    最近几年,他还当起了校外义务辅导员,在重大节日里,给村里的孩子讲《杨家将》《岳飞传》,讲解放军的英雄故事。

    在吴洪甫的影响下,他家的后辈中又先后走出了3名军人。

    初心

    “村里的工作,老吴总是带头支持。”槐窝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文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集体计划流转村里闲置的沙窝地,搞特色种植。因为对土地流转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村民们大都持观望态度,谁也不签合同。

    “这是好事,我支持。”吴洪甫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还给大伙儿做思想工作:“沙窝地在咱们手里生不出金蛋蛋,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咱们每年吃红利,不亏。”

    如今,成片的蟠桃林成了槐窝村的摇钱树。2015年,槐窝村整体脱贫。

    “老吴是个倔脾气,遇事爱较真。”村民王子规说。

    2003年,非典关键时期,吴洪甫主动请缨,担任村口“守门员”。不管是亲是友,外来人口严禁入村,回乡村民一律隔离。一村人安心度过了那段特殊时期。

    槐窝村西路口常年有人扔垃圾,怎样也管不住。村干部请出吴洪甫。

    吴洪甫在路一侧收拾出一个垃圾坑,贴上“垃圾入坑”的标语。

    有一户村民,垃圾乱倒,被人举报了还不承认。吴洪甫从垃圾堆中翻出一张车票来,直接找到那户人家讨说法,那家人红着脸把垃圾清了。从此,村口垃圾处理秩序井然。

    在乡亲们的心中,吴洪甫还是个宽厚人。

    村民讲了一件吴家遭遇的难事——

    1979年,吴洪甫7岁的儿子吴近东被小伙伴误伤左眼,如果不及时做手术,双目都有失明的危险。

    小伙伴的家长来了,送来东挪西借的200元钱和几十斤粮票。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伤了人,就得管到底。”家里的亲戚众口一词。

    吴洪甫却犹豫了。

    吴洪甫生在农村,退伍后又回到农村。他深知农民的苦和累。他不忍一次事故让乡亲倾家荡产。

    “别难为人家了,事该咋办,咱得有分寸……”一天晚上,他横着心,把老伴儿拽到屋子角落里。可话没说完,老伴儿就哭着跑了出去。

    吴洪甫借遍了亲朋好友,还是没凑够手术费,只能让儿子提前出院。

    出院前一天,吴洪甫坐在儿子床前,握着儿子的小手,一夜未合眼。

    由于治疗不彻底,吴近东左眼失明,落成一级残疾。

    “老吴能委屈自己,却见不得别人作难。”事隔多年,槐窝村老支书杨洪文记忆犹新。

    只有吴洪甫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无助、内疚和心痛。直到今天,他每次看见儿子,甚至只是想到儿子,心里就像受到猫抓一样疼。

    因为心里发怯,他甚至很少跟儿子交流。

    这位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大委屈都不曾流过一滴泪的老兵,不止一次对着老伴儿抹眼泪:“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可在儿子吴近东心里,并没有记恨父亲。

    多舛的命运,并不能让坚强的人低头。

    吴近东通过函授取得了大专文凭,还考取了工程建设中级资格证书。就业仍受到局限,他就在建筑工地打零工。

    “我从没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靠双手挣钱吃饭不丢人!”吴近东说,自强是对父亲最大的宽慰。

    “父亲是英雄,永远是我最敬佩的人。”

    ……

    近几年,抱上重外孙的吴洪甫,脾气也越来越随和了。可一遇原则和底线问题,吴洪甫还是会立马变脸。

    一次,一位退伍军人给他寄来一封信:“洪甫同志,你是否想过向有关部门争取经济补偿?”

    他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马上把电话打了回去。一向和气的吴洪甫这次发了脾气:“你问下自己,啥叫子弟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18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