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地震孤儿的10年回家路

2019-06-23 15:14 | 来源: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地震孤儿的10年回家路

参评项目

报纸副刊

体裁

报告文学

语种

中文

 

(主创人员)

 

编辑

兰海燕、张伟杰、周有强

刊播单位

工人日报

刊播日期

2018年5月12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公民道德版(4版)

作品字数

(时长)

5576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报道刊发于“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当日,讲述“安康家园”公益项目中672个地震孤儿,重灾之后受伤的心灵如何在爱的环抱下得到修复与重建的故事。“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安康家园”公益项目,700多名灾区孤困儿童住进了山东日照安康家园。当年10月,考虑到孩子距离监护人较远以及未来升学等问题,日照钢铁集团捐资1亿元,在成都双流区新建安康家园、新棠湖小学,扩建九江中学。2009年6月,672名地震孤儿陆续从日照来到成都的安康家园,劫后余生的他们,带着不同的“前世”,命运从此交汇。

10年间,孩子们带着满满地爱与祝福,陆续走出家园,各自经历人生。10年后,安康家园向分散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孩子们发出“我们长大了,10年之后再相聚”的回家邀请,280名孩子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园。历经10年,在安康家园那不大不小的院子里,白色的墙壁开始泛黄,新建家园时刚栽下的树苗已高至两层楼,但尽管如此,那段写满伤痕的记忆依旧无法抹去。

如何在采写过程中化解和规避对地震孤儿们的“二次伤害”,是本次报道的难点所在。因此编辑、记者在策划选题中决定将采访聚焦在10周年安康家园的“回家”主题上,透过安康爸爸胡源忠、安康妈妈李书曼的视角讲述,重点对相聚当天的大场景和人物情感细节进行描写,以呈现在安康家园10年中,地震孤儿们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爱护下,重构“家”的概念。记者通过对多位人物的深入采访,将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稚嫩到成熟,从孤独到快乐,在特别的父母之爱和兄弟姐妹之情中,带着或浅或深的伤痕开出成长之花,并勇敢开启新的人生历程的故事。报道不仅通过报纸刊发,还同时在工人日报“两微一端”推出。

 

社会效果

文章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共鸣,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全国各地不少读者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和亲友间转发该作品。报道表面聚焦安康家园公益项目,讲述重灾之后地震孤儿们受伤的心灵如何在爱的环抱下得到修复与重建的故事,其更深层次是透过安康家园与672名地震孤儿中个体的故事,呈现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坚韧不拔、感恩奋进,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的感人事迹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灾区的无私援助。因此在读者们的留言反馈中,一方面为地震孤儿勇敢走出阴霾、开启新生活而点赞,更为那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默默给予、传递温暖和爱的人而感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报道刊发时,仍在安康家园的震后孤困儿童仅剩48人,这一运行10余年的公益项目即将走向终点,安康家园届时也将关闭,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选取该题材进行深度报道,具有特殊意义。

2018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地震孤儿的10年回家路》作为一篇回访题材的报告文学,抓住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十年过去了,社会是否能够化解和规避地震对灾区人民的二次伤害。文章以抓人心的“地震孤儿”群体为关注对象,通过讲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主办“安康家园”公益项目中672个地震孤儿,以“回家”为线索,写出了在10年间这几百个孩子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下,最后找到“家”,开启新的人生的心路历程。作品基调高昂,文笔细腻有力,尤其是孤儿们受伤的心灵在爱心的怀抱下得到修复与重建。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发表,具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18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