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把“戒尺”还给老师,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赋予温度

2019-06-23 15:08 | 来源: 中广联合会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

参评作品推荐表

标    题

把“戒尺”还给老师,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赋予温度

参评项目

广播新闻访谈

体   裁

新闻访谈

语   种

汉语

播出频率(道)

北京新闻广播

播出单位

北京广播电视台

刊播栏目

新闻天天谈

节目时长

31分

播出时间

2018年11月27日12时20分

作者(主创人员)

陈蕾

编辑

陈蕾

作品

简介

本期节目聚焦的话题是:把“戒尺”还给老师。熊孩子调皮捣蛋,老师“想管”却不敢“严管”,是教育遭遇的尴尬问题。江苏常州局前街小学试图打破这种状况,该校校长指出:“对学生过度保护、家长过度干预、老师失去管教的权力,因此,必须把戒尺还给老师”,学校还举办听证会,引发强烈热议。这一新闻事件具备成为新闻访谈话题的多个元素:家校矛盾突出、市民密切关注、观点碰撞激烈、新闻价值显著。节目对“戒尺”概念的厘清,对“家校共育”边界把握的建议,于普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节目首先明确了“戒尺”的概念:“戒尺”的本质含义是“教育惩戒权”,不是“体罚”。其次,分析了重要性:“教育惩戒”是 “方向盘”、是“车刹”,通过“把握住方向、控制好速度”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教育惩戒”和“鼓励赏识”同样重要,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老师“本身的责任和义务”。

再次,节目通过对具体“惩戒对象和惩戒方式”的讨论,确认了“教育惩戒”的边界。虽然两位专家对具体条款有些许争论,但是在最关键的“边界”问题上达成一致,认为“教育惩戒”有两个边界不可突破:一是绝对不可以体罚、必须合法;二是只能罚过失、不能罚尊严,必须避免人格

最后,节目还对“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度”进行了讨论,两位嘉宾给出建议:第一、尺在手中、度在心中,老师要掌握好火候,对不同孩子具体对待;第二、家长要明确认识,正确看待惩戒的作用,帮助孩子建立规范意识;第三、对于教育惩戒,“爱与智慧”必须并行,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赋予温度。基于前面的扎实讨论,这三个尺度的提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社会环境在变、家校关系在变,节目重新审视了当下 “教育惩戒”的价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形成和谐的“家校共育”理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节目播出后,有听众评价:“有理、有据、有情的分析了教育惩戒的作用,对教育孩子时正确把握赏罚力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听评专家指出:“在人们多提倡赏识教育的时候,提醒‘教育惩戒’回归本位,可以说是当下‘有颠覆意义’的教育理念的跟进。”因此,能够引发听众共鸣、深度思考、观念的改变,对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做出点滴贡献,这是本期节目最大的收获。

推荐理由

本期节目直面教育矛盾最集中的“家校共育”领域,直击“家校关系异化”的痛点,透过“一把小小的戒尺”,站在学校、老师和家长各自不同的立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全方位分析,阐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初评

评语

教育话题丰富而敏感,需要找到小切角,挖掘大意义。在今天复杂的社会形态下,谈话类节目找到社会热点,同时推动公众冷静思考、并实现正向推动相当不容易。本期节目邀请的教育嘉宾诠释了惩戒权归属教师权力的必然合理性,在讨论教育惩戒的同时旗帜鲜明的反对体罚学生,使得争议话题保持了正确的方向。主持人成功控制并保持了节目热度,在节目中合理分配了嘉宾话语量,让嘉宾相互之间的碰撞引导听众对教育惩戒进行理解和判断。整场讨论围绕中心主题“戒尺还给老师”展开,推进对“教育惩戒”的边界限定,最后再追问到尺度把握的细节建议,实现了张弛有度、流畅好听。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6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