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毁坏湿地5000亩,招来工厂仅3家——长江重庆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变形”记

2019-06-23 14:59 | 来源: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毁坏湿地5000亩,招来工厂仅3家——长江重庆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变形”记

参评项目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深度报道

语种

中文

 

(主创人员)

黄豁、张桂林、周凯

编辑

易艳刚、刘晶瑶

刊播单位

《新华每日电讯》

刊播日期

2018-05-04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头版

作品字数

(时长)

2410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这是一篇针对违反中央有关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典型个案的重大舆论监督报道。

因发展理念的严重偏差,重庆市石柱县侵占、毁坏5000亩位于长江边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业园区。这个投资20多亿元的工业园,截至记者发稿时,仅有3家企业落户,其中一家工厂还“烂尾”。面对“毁了绿水青山也没换来金山银山”的局面,当地政府没有痛定思痛、修复生态,反而希望通过调整保护区规划,将“生米煮成熟饭”。

记者在一次工作座谈会上,听一位环保部门领导随口说到“有区县在自然保护区建工业园”。虽是只言片语,但记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大鱼”,立即多方求证,通过对监管部门采访、比对查看卫星地图,初步了解到石柱县毁坏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园区的问题。

随后,记者一行驱车前往石柱县西沱镇暗访调查,通过近一天的现场走访、踏勘,采访村民、施工人员、企业主数十人,运用航拍视频等手段全方位固定证据。次日,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掌握了石柱县违法违规侵占保护区的核心事实。调查完成后,记者与编辑多次沟通,找准切入点和报道角度,精心提炼,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这篇事实准确、立意高远、战斗力强的舆论监督佳作。

这篇独家调查报道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在《新华每日电讯》刊登并以融合报道方式在微信、客户端推出,随即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新华社客户端浏览超过100万,《人民日报》、央视跟进报道。《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江淮晨报》、上海卫视、沈阳电视台、澎湃、搜狐、凤凰等上百家媒体、网站转载,《新京报》《河北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等专门就此事件发表评论。

重庆市委对此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督促有关方面抓好整改,涉及违纪违法的要严肃问责追责。此后,生态环境部、重庆市先后派出调查组,查处报道反映的问题。

2018年6月4日,生态环境部就破坏保护区建工业园一事约谈石柱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提出整改要求,并随即开展专项行动,排查长江沿线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开发。

6月12日召开的“重庆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多次提及报道中指出的水磨溪湿地问题,要求全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随后,石柱县委县政府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全面拆除违法设施和建筑,对20多名干部启动问责。

7月14日,《重庆日报》以半版篇幅刊登《石柱全面推进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整改工作》文章,针对此前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的问题,向公众一一通报了石柱县整改进展情况,引起重庆各区县的强烈震动。

2019年1月,记者再次对长江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整治进行回访报道,看到工业园区已经完全退出,河道基本完成修整,保护区生态涵养功能得到一行程度恢复。

当月,重庆市政府将有关石柱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报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向代表委员发放的报告名词解释中,详细介绍了重庆整改的情况。这是重庆市两会首次将媒体的舆论监督报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这篇报道以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调查采访,写就振聋发聩的舆论监督力作。报道批评违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和“两山”理论的典型个案,主题重大,立场鲜明,监督有力。纵观报道全程,从线索发现到稿件刊发,采访深入全面,反映实事准确,写作拍摄精良,版面设计精美,报网互动良好,社会效果显著,谱写出一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四力”的佳作。报道一经推出,就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产生强大警示作用,直接促使当地党委政府对长江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毁坏湿地建园区的做法进行全面整改和湿地修复,并推动重庆全市生态环境问题大整改和长江沿线自然保护地大排查,有力助推了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9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