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全媒头条)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问世 我国开启合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

2019-06-23 14:59 | 来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品标题

(新华全媒头条)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问世 我国开启合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

参评项目

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王琳琳、张泉

编辑

姜微、胡清海、聂焱

刊播单位

新华社通稿专线、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落地媒体包括《新华每日电讯》等168家媒体采用

首发日期

2018年8月3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其他媒体采用情况请见附件

作品字数

2921字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去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召开的首次科技界盛会——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中国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在国家科技部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中摘得亚军,该成果同时获得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以及“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研成果”等多个重要奖项,是代表去年我国“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最高成就之一。

因此,写好这一世界重大科研突破对讲好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故事意义非凡,对长期从事科技条线报道的一线记者而言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新闻采写方面,这篇文字通讯有如下突出特色:

第一,选题重大、关注度高、紧扣政策热点,精心采访、充分准备。中科院团队国际首创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既是人类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因此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科技新闻事件发生当口,为确保报道扎实、有深度,记者提前采访了海内外权威科研“小同行”,包括自然科研机构中国区总监保罗•埃文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戴俊彪等,通过充分采访、多方核实,记者第一时间对该科技成果有了全面、客观地理解。

了解到该新闻意义重大后,为确保第一时间拿出精品力作,记者提前2天精心策划、努力突破,终于在正式新闻发布会召开之前完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预采访,既独家专访到该重大科研成果中的所有团队成员,又在其实验室拍摄到独家珍贵照片,由我国科学家创造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命——“一个只有1条染色体的全新极简细胞”,提前占有大量一手独家信息。

第二,发稿具有时效性,第一时间推出重磅全媒体深度解读。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可以公开报道的“发令枪”响起后,新华社当天在通稿专线、新媒体专线等多条专线同时播发该重磅全媒体深度报道。

新华社客户端第一时间在重点栏目“新华全媒头条”给予展示,并以本篇文字通讯深度报道为主体,配发400字精读速览、3分钟动漫科普短视频,图表海报和现场照片。其中,全媒版浏览量达106万,视频版浏览量达1641万。

第一时间签发保证了消息稿的时效性,也为次日报纸、网站、新媒体客户端、微信公号等其他各媒体转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稿件写作突出新闻性,逻辑清晰、语言简炼、表达生动、内容扎实而有深度。首先,稿件坚持突出“新闻性”,布局谋篇上聚焦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展开,逻辑层层递进,语言洗炼、务实,行文穿插多专家多角度解读,增加了稿件深度。其次,稿件坚持做“中学生也能看得懂的科普”,力争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解释专业度极高的合成生物学及其复杂、拗口的实验验证细节,记者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高度抽象的专业概念、作用机理、实验过程不再有距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第四,与同主题其他媒体的报道相比,该稿件在脚力上下苦工,通过预先充分采访,独家掌握全团队专访素材并备有视频图像,以“内容为王”出新,发挥脑力、眼力以动漫短视频、图表、照片、精读等“全媒体呈现”出彩,最后用张弛有度的笔力完成稿件写作,以“深度解读通俗表达”取胜,践行“四力”让该通讯报道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

例如,稿件跳出传统“就成果谈成果”的科技成果报道套路,将更多笔墨用在阐释成果突破背后的意义、合成生物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中国科学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这一突破对提升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成色”的启示与思考。

此外,稿件还详细回应了人造生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以直接引语形式解答未来某一天人类会不会创造出比自身更强大的生命、前沿生物技术使用的边界在哪、如何防止技术被滥用从而导致基因改变和遗传风险、怎样防止既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安全受到严重破坏等疑惑,从而引导受众对该科研成果形成客观准确认识,有利于消除由于对“人造生命”的误解所导致的担忧和恐慌,做到了在稳妥把握报道尺度同时,直面受众关切,准确揭示重大成果的时空方位。




该稿件在同一主题报道中传播影响力遥遥领先,一经播发就引发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新华社通稿专线和新媒体专线签出当天,新华社客户端第一时间转载:其中,

精读版浏览量38万,链接为: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4124917;

全媒版浏览量106万,链接为: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4124913;

视频版浏览量1641万,链接为: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4124536?channel=weixin&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次日,稿件登上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青年报头版、宁夏日报头版等主流纸媒重要版面,其中,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人民政协网、中新网等14家中央及中字头媒体转载,共青团中央、瞭望等官方微信大号推送,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等主流APP转发,该稿件总计168家主流媒体采用,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一、新闻事件意义重大、第一时间权威解读。该通讯报道的新闻事实是中国“创造”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这是轰动世界、影响全人类的重大科技事件,新闻性强。稿件播发精准把握时度效,采访对象权威独家,解疑释惑聚焦关切,具有“一锤定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立意高挖掘深,采访扎实调研细致。该通讯立意高远,跳出了“就科技成果谈成果”的传统套路,深入挖掘成果背后最本质的内容,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占有扎实、丰富的采访素材,所以很好地做到了解疑释惑、客观分析、理性研判,多角度、立体化展现了一项重大科技突破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意义。

三、逻辑严密、写作精炼、行文大气、表达灵动。科技新闻写作专业性强,作品将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直接引语、科技“知识点”、人类梦想和时代意义有机穿插,通过创新表达,做到了让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感兴趣,全文写作兼具生动性、知识性和悬念性,充分调动起读者阅读情绪,超百家主流媒体采用彰显了国家通讯社的舆论引导力、公信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9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