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旬武汉夫妇捐赠1000万给家乡

2019-06-23 14:51 | 来源: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引题:

她曾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 戎马一生谱写军中传奇

她和老伴现是离退休干部 省吃俭用捐出毕生积蓄

主标题:

八旬武汉夫妇捐赠1000万给家乡

参评项目

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武叶 袁文涛

编辑

周洋

刊播单位

武汉晚报

刊播日期

2018年10月2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6版

作品字数

(时长)

2475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马旭1947年入伍,是一名军医,又是新中国第一批女空降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已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当时的报道集中在她的传奇经历和各项发明上。2000年以后,马旭夫妇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2018年国庆节前夕,黑龙江木兰县教育局向媒体报料,马旭夫妇汇款300万元支援家乡建设,还有另两笔存款待到期后陆续捐出,捐款总额将达到1000万!

凭借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线索很有深度挖掘的价值。本报记者立即驱车赶往武汉黄陂区,一路打听寻找马旭老人的住处。

退休以后,马旭夫妇一直居住在部队驻地附近的村落。推开锈蚀的铁门,里面是几间低矮的平房和两棵桔子树。最体面的一间房约10个平方,被老人用作书房和会客间,除了一屋子的书,陈设极其简陋。记者赶到的时候,老两口刚结束晨练,身上还穿着部队作训服。这是两位老人的生活常态,每天早起简单煮个面条、稀饭,吃完饭一起到部队营地打军体拳、跑步、骑车,回来后便在这间房读书看报,度过一上午的时光。

尽管住处几乎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但贴满墙面的外语单词和各种剪报,无不宣示着房屋主人精神世界的富足。我们在书房促膝长谈,马旭回忆起少年时代饥寒交迫的经历,多亏解放军将她带出山坳,才侥幸活了下来。对于如今的生活,她已然觉得非常幸福,想要做的便是追求进步,尽最大能力回报国家和人民。

稿件的梳理分为五部分,首先简要梳理了马旭老人的传奇经历。第二、三部分重点关注了马旭在跳伞、科研两大“主业”上取得的成就。第四、五部分则重点聚焦马旭的退休生活上,突出生活之“简”和捐出千万积蓄之“奢”。

这次采访,使武汉晚报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家面对面采访马旭的新闻媒体,并在湖北地区首发“女空降兵捐出千万积蓄”报道。在本报报道见报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跟进,这位耄耋老人捐出千万积蓄的义举开始为世人所知,并最终成为201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与此同时,武汉晚报对马旭老人始终保持关注,多次深入老人家中采访。今年4月8日,马旭老人另外两笔存款到期,再次向木兰县捐款700万元,实现支援家乡建设的心愿。 

  

稿件见报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这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出的“老典型”,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引发全国媒体广泛而持续的关注。

2018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组在本报记者的引荐下,对马旭老人进行专访,并在节目视频和官方微信中部分采用了本报报道和图片。

2019年2月18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播出,马旭正式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现场接受白岩松、敬一丹专访。颁奖词称赞她“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高贵”。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在当今年代,马旭夫妇看淡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国家、对人民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既是老革命家的本色,也是当今时代要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这组报道非常有感染力,稿件采写扎实,体现了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是一篇体现正能量的佳作。同意推荐!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