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宝玉和他的“新农具”

2019-06-23 14:45 | 来源: 山西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魏宝玉和他的“新农具”

    手戴白手套,头顶食品帽,一副超大口罩遮盖着大半个脸,装着一部手机的自拍杆被固定在墙上……

    隆冬时节,慕名走进位于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的魏宝玉电商创客小院,恰逢魏宝玉在进行小米包装的直播:一粒粒澄黄的小米在他娴熟操作下,入袋、称重、码入真空包装机,瞬间变成了一个个方整的“砖块”。

    “又在网络直播呀!”

    “可不是嘛,耕种直播、管护直播、收割直播、加工直播,这包装更得直播!”魏宝玉笑着告诉记者,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咱就得搞好全程直播,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购物,放放心心享用。

    今年48岁的魏宝玉是土生土长的武乡县岭头村人,有着农民特有的勤劳、朴实,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魏宝玉突发胃出血,身体每况愈下,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家里顿时没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2015年,魏宝玉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由于我身体不好,村里扶持的种植、养殖项目我根本搞不了。”魏宝玉说,当时可愁坏了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2016年11月,县里组织微商培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第一期培训。

    “第一期有两个收获,知道了‘微商’这个词,知道了微店能赚钱,可怎么操作还是摸不准门道。”魏宝玉说,他很着急,于是报名又参加了第二期微商培训。在老师指导下,他注册了自己的微店,没想到在培训课堂上就接到了来自广州的订单,20斤小米卖出了200元,除去包装、物流费用,宝玉赚了近100元钱。

    “第一单生意给了我巨大信心,于是便一鼓作气学完了全部课程,一门心思搞起了微店。从开店到现在,两年时间,我已在网上赚到了8万多元,小米、核桃、土鸡蛋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远一单小米卖到了法国。”魏宝玉高兴地说。

    去年3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魏宝玉听说南方一位农民通过网络直播预售芒果,当时他就心里一亮:“咱何不搞个直播种谷子,让城里人知道小米是怎么种出来的,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到家,魏宝玉就在手机上下载了“美拍”直播软件,打开直播平台,边整地,边拍摄。没想到,几分钟的直播就吸引了20多位观众。

    网友赞叹“岭头村的天真蓝,环境真好”,有网友留言“路转粉了”,更有网友专门打电话到上司乡政府询问魏宝玉的电话,怎么购买岭头村的小米。

    2017年5月18日,魏宝玉尝试第二次直播。这一次直播,他直接用上了播种机,边施羊肥,边播种。播种结束后,他还冲着镜头告诉观众,再过25天左右,禾苗出来后,要来锄草,到时还会有场直播。与第一次直播相比,他在“互联网+”的道路上似乎已是驾轻就熟,而且学会了“卖关子”“留伏笔”。

    当日,魏宝玉播种小米的视频在新华社客户端直播后,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一夜间他“圈粉”23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被冠上了“直播达人”的美誊。

    “他现在是见什么拍什么。田里的谷子长多高了、什么时候该除草了,谷子生长的每一步,都会全程直播。

    你拍你自己的就行了,还拍村里的花花草草,就连村里的鸡、牛、羊都不放过,整天拍、拍、拍。”岭头村村民张青春这样说。

    “我直播的目的就是让买我产品的顾客眼见为实,让他们更放心。直播中的互动还能拉近和网友的距离,再加上直播中留下了微信和手机号,不知不觉间就攒足了人气、聚集了客源。”魏宝玉说。

    随着魏宝玉“田间地头直播”影响力的提升,他的小米销售量也日益攀升,而且有不少是预订。以前是一年种地,秋天卖粮,现在是边种地边卖粮,米还没出手,钱就到手了。

    “刚开始村里搞微商的时候,只有少数几户条件好的人家才安得起网络,为了支持村民搞电商,县里给村里架起了网络信号塔,全村实现了WIFI覆盖,还专门开通了物流进村,每天定点收货。”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说,过去村里人农闲时不是打牌就是串门唠嗑,现在风气变得好多了,上网接订单、发货成了村民的主业。不论劳动间隙的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的餐桌旁边,大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微店经营上,过去常见的赌博斗殴事件也没有了。

    电商搭平台,山货出山门。岭头人在“新农人”魏宝玉的带动下,纷纷拿起了他们的“新农具”,开微店,上淘宝,一个个变成了“淘宝店主”“微店老板”。目前全村已注册微店130多家,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岭头人乘着“互联网+”这列快车,终于甩掉了穷帽,踏上了富路。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