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亚洲最大坑矿探寻救赎之路

2019-06-23 14:38 | 来源: 中国行业报协会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12位院士联名上书,建议利用抚顺西露天矿坑巨大的空间资源、良好的石油运输条件和成熟的石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石油储备设施

亚洲最大矿坑探寻救赎之路

图为西露天矿开采场景。

武晓娟/摄

    “如果这个大坑治理不好,整个城市就会被它‘吞’了!”这是当地市民眼中的“亚洲第一大坑”——抚顺西露天矿坑(下称“大坑”)。

    辽宁省抚顺市城区往南一千米,便是大坑所在地。在这座有着100多年采煤历史的大坑周围,昔日曾建有“中国石油第一厂”抚顺石油一厂和“中国火电之母”抚顺发电厂。如今,因大坑不断扩大,其周边地理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两厂被迫停产搬迁,只剩冷却塔等厂区遗址孤零零地守在坑口。除了这两座有着地标意义的工厂,当地8万余户居民和500多家企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也深受影响。

    大坑曾经是抚顺的“摇钱树”,现在却变成了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深沟险壑”。

    而抚顺的境遇,绝非个案。我国大量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类似的“魔咒”——往日的“富矿”已成为“深坑”“包袱”,导致城市发展乏力。

    如何破题?日前,12位院士聚焦抚顺,联名向辽宁省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支持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建议》,提出了“利用抚顺西露天矿坑空间资源、良好石油运输条件和石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议。根据此设想,大坑至少具有储备1亿吨原油的空间,能装下大庆油田3年的原油产量。

    亚洲第一大坑

    记者了解到,“煤都”抚顺的矿山地质灾害影响区域面积达74.73平方公里,相当于城区建成区的54.3%。换言之,半个抚顺城都处在地质灾害区。目前抚顺城区有1个采煤沉陷区、2个露天矿和5个排土场。其中,西露天矿从1904年开始开采,上百年的开采留下了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10.87平方公里的矿坑,矿坑最大垂直深度达420米。目前矿坑容积达到17亿立方米,能装得下250多个“鸟巢”。随着煤矿的持续开采,矿坑“个头”还在逐年增大。

    由于地面沉降、塌陷、矿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抚顺市8万户居民和500多家企业的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生活简直太难了!”抚顺二纺下岗职工刘阿姨的老房子地处大坑的采煤影响区,提到大坑开采造成的困扰,她的话匣子打开了,“以前我们家门口摆了一堆沙袋,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一下雨,雨水就往家里倒灌。沙袋常备着,一下雨赶紧垒上。”记者了解到,大坑导致周围地形地貌发生较大变化,刘阿姨的房子恰好位于沉陷区,容易发生雨水倒灌。另外,大坑采煤活动还造成房屋开裂、电路受损。“到了夏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中雨,要用十几个盆接水!而且漏电严重,一下雨我们连灯都不敢开。”刘阿姨说。

    地表沉陷带来的麻烦不只出现在雨天,平日家中也是潮湿异常。刘阿姨指着十米外的楼房说:“我们和对面街坊就离这么近,但我家都不挂窗帘,不是不想挂,而是没法挂。挂上后,窗帘上很快就会生霉,生出一大片的黑斑,洗都洗不掉。”

    “夏天难熬,冬天也不好过。”刘阿姨告诉记者,沉陷区的供热管道经常出现问题,只好背煤块回来烧炉子。

    刘阿姨家的情况,仅是众多受地质灾害影响居民家庭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抚顺市道路、供电线路、给排水管路、供热管路、燃气管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均受到严重影响,破环程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属罕见。

    “抚顺这个老工业基地,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当地煤炭资源开采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在过去100多年间,东三省资源开发利用的当量和强度都非常大,必须正视以抚顺为代表的这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指出。

    世界级治理难题

    大坑之大,不仅在于其体量巨大,也在于其引发的问题之大、治理难度之大。

    “再难也要先解决百姓的问题。”抚顺市采沉办主任范长军向记者介绍,自1985年以来,抚顺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已投入资金60.0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9亿元,辽宁省政府投资4亿元,抚顺市政府投资36.8亿元,抚矿集团投资0.24亿元,共避险安置居民2.6万户。

    “一拿到钥匙,床没进屋,我就搬进来了。当晚我就铺了纸盒打地铺,心里终于踏实了。”刘阿姨在2016年搬进了采煤沉陷避险搬迁小区——东华园园区,同一批入住的薛女士也对记者表示:“我们很幸运。”

    但范长军告诉记者,目前仍存在农民土地补偿16亿元、工企户搬迁补偿11亿元、基础设施恢复及生态治理40亿元等巨大资金缺口。

    与此同时,矿区本身的治理费用也很高。大坑日排水量近7万立方米,该矿矿长李森告诉记者,每年仅用于排水的费用就高达5000多万元。“一旦停采,大坑将面临严重的积水问题。”

    资金短缺只是矿坑治理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一。抚顺市规划院总体室主任李国明对记者直言:“除了资金缺口,抚顺发展的困难还在于政策的不明确和智囊团队的缺失。思维惯性下的发展模式无法助推城市转型,我们需要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抚顺方案’。”

    袁亮也对记者表示:“抚顺废弃矿井规模、体量巨大,并且当地经济上不去、人才留不住,所以仅凭抚顺市政府的能力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地讲,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智力支持,都无力支撑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院于2017年启动了重大咨询项目《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集中资源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养老”问题,这给抚顺大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矿坑是问题,更是资源。西露天矿坑如果能被利用起来,就可以变废为宝。”袁亮指出,中国工程院正在深入研究以利用为主线的综合治理方案。据他透露,可利用矿坑进行“储能”,即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库或天然气调峰储气库;也可以进行“造能”,即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若按此方案进行改造、治理,废弃矿坑将变身为石油仓库和发电站,实现“华丽转身”。

    变废为宝

    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要取得显著成效。”目标如何实现?近期,十余位院士和相关专家在抚顺进一步调研,试图加快探寻和论证西露天矿坑的利用和治理可行性方案。

    专家指出,抚顺矿坑建设战略能源储备设施有明显优势。首先是基建有保障, 可直接利用以大庆为源头的年运输能力高达4000万吨的石油运输管线,同时可为未来接收俄罗斯石油创造条件;其次,有空间支撑,西露天矿坑丰富的空间资源,可提供至少1亿吨原油储备空间,相当于全国60天的原油战略储备量;另外,抚顺还拥有1100万吨的石油炼化能力和比较完备的下游产业,储油库建成后可进一步扩大抚顺的石油炼化能力,同时拉动石化产业投资。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认为,利用西露天矿矿坑进行石油储备,技术上完全可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也指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可大幅提高国家战略安全保障能力。据悉,截至2017年,我国已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可储备原油3325万吨,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石油储备能力将提高至8500万吨。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强调:“如果抚顺战略石油储备项目能够建成,对其他废弃矿井利用将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要辩证地看待抚顺市百年开采形成的采煤影响区问题,这70多平方公里既是问题,也是资源,更应该成为财富。只要做好治理与利用的文章,就可以变废为宝,化劣势为优势,带动城市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利用西露天矿建设战略储备油库就是一个重要的牵动项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意义重大。”抚顺市市长杨维指出。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