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

2019-06-23 14:38 | 来源: 新华社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

 

参评项目

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文字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段芝璞、张京品、张宸

编辑

江国成

刊播单位

新华通讯社

刊播日期

2018年10月31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新华每日电讯》1版等

作品字数

(时长)

2715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四代房”系新华社独家发现、独家报道。2018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调研小分队驱车5000余公里,深入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阿里地区采访。期间,记者从札达县城出发,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途经海拔5806米的香让拉山,抵达中印边境实控线下的楚鲁松杰乡,采访边民生活状况。期间,记者无意中得知该乡楚松村“四代房”的故事——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当地边民告别了第一代的土坯房,陆续建起了第二代的土木房、第三代的砖石房、第四代的独家院落小康房,在印军哨所碉堡下呈现出“四代房同堂”的发展景象。

直觉告诉记者,“四代房”是一部西藏边民住房条件的变迁史,是改革开放给西藏偏远山村带来巨大变化的鲜活故事。记者立即改变行程,走村入户,钻沟爬坡,精心采访,深入挖掘“四代房”背后的故事,并依次走访边民欧珠加措家的“四代房”,深入采访每一代房子的造型结构、背景来历和故事特点。

动笔之前,记者反复思考,认为绝不能就房子谈房子,要有更高立意和更巧妙表达,即稿件必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等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精神,必须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的舆论导向。

记者“五易其稿”,对稿件的标题、结构、语言等认真推敲打磨,最终实现稿件既有全景式呈现、又有细节化展现,叙事结构、细节捕捉、意义提升等一气呵成。

稿件以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为切入口,生动介绍了西藏边民住房条件的变迁过程,让读者对西藏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有了直观而深切的感受。稿件行文流畅,文风清新,文中的“祖国最西南的住房博物馆”“新房、旧房四代同堂”“美好的改变,永远都不晚”等表述,形象生动,充满思辨,引人入胜。

    

 

    记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要求,采写出了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多次表扬,肯定记者敏锐的发现力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并批示要求保护好“四代房”,利用好“四代房”。西藏有关部门已筹划将“四代房”建成边境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报道获评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新华社2018年下半年优秀新闻作品、新华社2018年下半年精品报道,入选《新华社践行“四力”优秀新闻作品选》。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西藏日报》《内蒙古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浪网、澎湃新闻等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累计超过450万人次,中央统战部所属杂志《中国西藏》中英文版全文刊登。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这是一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践行“四力”要求,反映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优秀稿件,是一篇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佳作,得到了中央领导肯定。稿件以西藏一个偏远山村的“四代房”为切入口,生动刻画了改革开放给西藏边陲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海拔再高、国土再远,党和政府的关怀一点都不会少”的政治主题,让海内外受众看到了“中国最难以抵达的村庄”的勃勃生机。稿件政治站位高,历史纵深感强,故事情节富有感染力,实现了政治性、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的有机统一。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