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

2019-06-23 14:26 |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邓晖

编辑

田延辉、陈茵、邹晓菁

刊播单位

光明日报

 

刊播日期

2018年6月15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8版 教科新闻

作品字数

(时长)

805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基础研究关乎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决定着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而在全世界为之角力的基础研究领域,暗物质占有重要一席,它占整个宇宙物质质量的85%,既对于解释恒星在星系中的运动以及人类观测到其他宇宙现象必不可少,也能够提供引力捕获恒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元素,与行星上生命的存在息息相关。目前,全世界开展暗物质研究的主要国际项目组有10多个,竞争白热化。

2018年6月,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主导的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利用一种国际首创的高纯锗探测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将暗物质直接探测灵敏度提高到当时国际最高水平,在暗物质“捕捉”上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思考和作为。聚焦这一最新重大进展及取得该成果的科研机理,本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及时,记者长期关注清华在该领域的研究,在获悉线索后,记者迅速响应,在该成果上线发布的同日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采访并完成稿件。二是准确,当前全世界科学家“捕捉”暗物质的方法不尽相同,大家都在不断“试错”、摸索。作品在介绍中国科学家做法的同时,对暗物质研究的背景及世界探测研究状况进行了准确叙述,让公众更能理解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独创性优势。三是通俗,为避免基础研究成果晦涩难懂,记者在语言处理上尽可能地通俗化,如把当前暗物质探测方法解释为“上天”“入地”和“人造暗物质”三类,增强了科技消息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作品以报纸、网端等全媒体形式呈现,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发,既有力提高了世界对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探索的认知度,发出了中国正成为人类科学知识创造者的重大信号,也提升了公众对我国科学团队工作的认知,起到了科普作用,社会效果很好。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作为一篇科技成果消息,此篇稿件兼具深度和可读性既准确客观地呈现了重大科研成果的发现过程、原理、重大意义,又尽可能地对成果进行了通俗、大众化处理,让高深的基础研究工作也能被普罗大众所理解,唤起更多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是一篇用心的成果报道、科普新闻。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