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时5年改77处溜索为桥 我省全面结束“溜索时代”

2019-06-23 14:25 | 来源: 四川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历时5年改77处溜索为桥 我省全面结束“溜索时代”

参评

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王眉灵  祖明远

编辑

谭江琦  戚瑛

刊播单位

四川日报社

刊播日期

2018年9月2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1版

作品字数

(时长)

832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这是一次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实践。

四川高山峡谷众多,千百年来,不少偏远山区的群众靠溜索出行。2015年,“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地区溜索改桥任务”写进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面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四川日报记者开始长达4年的持续关注。

四川有溜索改桥项目77座,几乎全部处于高原和盆周山区,采访难度大。从第一个项目启动建设开始,记者就进入工程项目建设现场,4年来,形成采访素材数万字。在最后一个项目通车前夕,记者再度提前3天进入川滇交界的项目现场,对当地民众、政府部门、特色产业展开深入采访。

成稿时,记者化繁为简,提取最能反映工程项目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素材,以800多字的精炼篇幅,精准呈现,为整个报道收了一个豹尾。

本文新闻性强、时效性强、可读性强,聚焦溜索改桥最后一个项目建成通车这一标志性事件,通过现场描写、人物故事、历史回溯,生动呈现四川边远山区的交通巨变、经济发展,更通过对当地花椒产业的挖掘,展现了工程效应更多的想象空间。

 

持续4年的关注报道,使四川溜索改桥项目建设一直处于聚光灯下,也为这一项目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2017年四川日报率先报道金沙江上亚洲最高溜索“鹦哥溜”即将“下岗”,引起全国媒体对这项工程的争相关注。

本文以最后一座溜索改桥项目建成通车为由头,还原这一工程项目建设始末,再度引起各方关注。读者网友在纷纷评价报道角度好、立意高的同时,还把“打卡”新桥作为当年国庆节旅游的重要内容,甚至在网上掀起晒桥行动,从而使一个地方的民生工程变成全社会点赞的民心工程。

本文见报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国交通新闻网站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转载,采访当天及时推出的3篇图文、视频丰富的新媒体报道,24小时浏览量上百万,并被网易、今日头条、腾讯、爱奇艺等网站转发。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如何做出更有价值更有新意的报道?本文是一次有效尝试。

它用简洁的篇幅呈现了一个事实:“溜索时代”的结束,正是四川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崭新生活的开启。

从文章布局上看,标题言简意赅地呈现出“全面结束溜索时代’”这一重要事实;内文则多维度延伸,既有项目本身的介绍,也有当地群众的感受,更有工程背后层层推进的历史脉络,信息量大,读来真实可感可读可信。

从报道形态上看,既有文字,也有图片,更通过二维码链接三维交互H5,体现出媒体融合报道手段的多元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从行文上看,文章布局精巧、行文流畅,结构紧凑、视角丰富,体现出文字的张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2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