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界首条超大直径公铁合建越江隧道今天通车

2019-06-23 15:22 | 来源: 湖北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世界首条超大直径公铁合建越江隧道

今天通车

参评项目

广播消息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刘群、陈波、袁永华

编辑

刘群、陈波

刊播单位

武汉广播电视台

刊播日期

2018年10月1日18时05分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综合广播《全市新闻联播》

作品字数

(时长)

3分53秒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世界首条超大直径公铁合建越江隧道——武汉长江公铁隧道2018年10月1日通车,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超大直径公铁合建隧道建设领域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一条隧道多种用途,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的典范。隧道在建过程中,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该项目,是公认的“超级工程”。本篇报道播发于长江公铁隧道开通当天,记录的就是这项“超级工程”开通的历史性时刻。

报道并未囿于单纯记录历史时刻,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采访,展现了该项“超级工程”的“超级难度”以及设计施工人员克难攻坚的艰苦努力:武汉地铁建设进程中,盾构直径从最初的6.52米拓展到12.53米,最终跃升为现在的15.76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这在我国是首次,在全球工程领域也极为罕见,比长江公铁隧道早开工多年的美国西雅图以及香港屯门隧道至今还没能突破盾构等关键技术;同时,盾构直径增大后,盾构机的埋深也深入到长江底部的基岩层,让盾构机犹如在混入了一把钻石的“年糕团”里掘进,这曾一度让工程停顿。该篇报道中独家披露了武汉地铁建设者们通过克难攻坚,以“四大中国制造和智慧创新关键技术”成就了这一“超级工程”。

 

该篇报道于2018年10月2日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选用,以“世界首条公铁合建隧道在武汉通车”为题播发录音新闻(有删减)。

此外,10月1日,在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开通现场,本篇报道记者以“第一现场:世界首条公铁合建隧道今天(1日)上午9点在武汉通车”为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栏目进行了现场连线报道。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该报道呈现以下特点:

主题重大:世界首条超大直径公铁合建越江隧道2018年10月1日通车,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超大直径公铁合建隧道领域建设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一条隧道多种用途,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的典范,也是公认的“超级工程”。

内涵丰富:通车当天,中央及省市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相比之下,这篇广播作品没有囿于发布单纯的通车消息,更深挖了这项“超级工程”的“超级难度”以及设计施工人员克难攻坚的艰苦努力。报道中独家披露了“以越江隧道排烟救援疏散为代表的系统工程技术;以超深基坑、江底联络通道、盾构施工和单洞双线双层衬砌为代表的土建工程技术,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公铁分合建转换为代表的综合技术和绿色生态技术”四大中国制造和智慧创新关键技术成就了这一超级工程。

意义深远:中国正在发展中完成“大国崛起”,此作品有力地通过武汉地铁建设的“超级工程”和创新事例佐证了当下中国的“大国自信”。

在报道手法上,该篇消息也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如何将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报道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主创人员在表达内容时巧妙运用采访音响,用事实说话,在客观笔法中,运用场景再现说话,运用直接引语说话,运用专家点评说话,让听众身临其境,产生强烈共鸣。

世界首条超大直径公铁合建越江隧道今天通车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3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