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农民办理结婚证 何必奔波到县城

2019-06-23 14:03 | 来源: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农民办理结婚证 何必奔波到县城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段羡菊、柳王敏

编辑

王宇、周文林

刊播单位

新华通讯社

刊播日期

2018年5月20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新华社通稿

作品字数

(时长)

880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这篇独家首发消息,系记者扎根基层、结合暗访、严谨调查、反复推敲而成。2018年5月,记者前往地处湖南西南、南岭山脉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到县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实地暗访,从婚姻办理人员得到了码市镇农民前来办证,时长来回有时花费三天的线索。从县城到码市镇,需绕道广东北部,车程200公里,中间还有路段出现滚石灾害。记者不畏险阻到了码市后,采访掌握了当地青年妇女反映进城办结婚证确实成本高的具体事实。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湖南省浏阳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以及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党国英研究员。

这是一条视角独特的消息。我国目前有5亿多农村居民,结婚登记涉及千家万户。稿件反映的问题,在全国有一定普遍性。偏远地区农民只能到县城办理结婚证的问题,不少地方多年来长期存在,虽然不少农民感觉负担重,但政府职能部门却已习已为常、不为所动。这篇“较真”的消息独家披露了这一“司空见惯”的民生热点,响应了中央旨在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放管服”改革,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稿件精心选择谐音“我爱你”、很多年轻人选择此一时段办理结婚的5月20日播发,发稿时机精准,提高了舆论关注度。

这是一条舆论监督犀利的消息。近年部分舆论监督报道出现一种现象,堪称“无名式”新闻,通篇看不到一个地名、单位名、人名,信息来源往往大而化之“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或隐略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这篇短消息,有四个有名有姓的采访对象,消息来源具体涉及两个县、两个机构,事实的客观准确均可检验——正因为这篇舆论监督报道点名道姓,稿件通篇用事实说话,才“刺痛”了相关政府部门,对实际工作产生了强烈影响。

这是一条表达严谨无懈可击的消息。稿件在写作上,精心打磨,数易其稿,采用消息体,一字一句仔细琢磨,记者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报道:“880个字,无一字不是自己一手采集而来,无一字不符合被采访对象的介绍,无一字没有录音或文本证据,无一字引发争议。”

 

《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珠海特区报》等133家媒体采用。半月谈等微公全文刊登,引起大量留言。

大量有影响力的媒体跟进评论,形成舆论热点。《新京报》刊发评论《农民办理结婚证不进城不该是奢望》,深圳特区报配漫画发表短评,东方卫视评论转载。跟进评论《农村结婚证办理应该“下乡”》点出:历史角度看,一些地方之所以“将婚姻登记上收到县一级”,有其合理因素,但在今天社会信息早已高度电子化、互联网化的时代,这样的理由就显得很牵强。

这篇消息反映的情况,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普遍存在。这篇消息表达的主题,契合中央要求。

5月30日,新华社通稿线路播发追踪报道,《农民须进城办结婚证引关注 湖南民政部门表示诚恳接受监督》。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该作品关注的农民办结婚证必须跑到县城,对一些地处偏远的群众造成困难和不便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现实意义。报道用事实说话,采访较为扎实、全面,发稿时机精准,稿件被众多媒体采用,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3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