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访薛家村·触碰一座全国文明村镇的微笑密码”系列报道

2019-06-23 13:33 | 来源: 湖南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重访薛家村·触碰一座全国文明村镇的微笑密码”系列报道之二

    培育一片生态茶园,根植一种共富理念

    □本报记者 蹇斯勇 魏仙耘 李白

    一开始,人们把王新法当“愚公”。

    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退休职工,怀揣着60多万元的家当,都不舍得给自己买双新鞋,千里迢迢从河北跑到湖南的山村里搞扶贫。

    后来,人们又把王新法当“智叟”。

    一个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还能“出门有公路,遇水有桥过,入股分红利,喝上纯净水”?还能搞旅游产业?还有许许多多的“三年规划”?

    王新法走了,留给薛家村一个高大有力的背影。

    追寻着他的影子,如今六塔山上红色旅游正在兴起,生态茶从无到有,土蜂蜜身价倍涨,投资千万元的岩蛙养殖产业即将投产。就像一首诗中写到的,“再给南方两天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成浓酒”。到了秋天,便是薛家村人苦苦等待了千百年的丰收季。

    那时,乡亲们就会带着更灿烂的笑容,去敬“荣誉村长”一杯庆功酒。

    一

    最“穷”的地方往往最“富有”。

    在别人看来,当时的薛家村309户980多人,三分之一村民在外打工,村子里留守老人、小孩占了一大半,五保低保困难户87户,山高地远,离县城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没有产业,没有出路,只有落后与贫穷。

    在王新法看来,这里民风淳朴,是最富有的资本。这里自然生态良好,是最富有的资产。遍访薛家村之后,他和村支两委商量,起草了一份《关于薛家村脱贫致富的四个“三年规划”草案》,为了这个当时被村民笑称为“编小说”的规划,王新法无论晚上多忙,早上六点就起来搞锻炼,说要努力活到第七个“三年规划”实现的那一天。他的第一个“三年规划”,是从2014年至2016年,艰苦奋斗搞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是从2017年至2019年,让贫困成为历史,共富产业发达……

    王新法带领大家伙实现了第一个“三年规划”,并实现了整村提前脱贫,正全身心地为第二个“三年规划”奔波。他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重访薛家村,我们欣慰地看到,为了一个又一个的“三年规划”,越来越多的人凝聚在了一起。

    二

    如今,因为这些规划,王新法的妻子孙景华和女儿王婷,成为了薛家村的常客。

    “我们本来打算带父亲回去落叶归根,可是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亲对薛家村的这份情怀,我们决定把他安葬在六塔山上。”王婷说,她希望自己能够尽一份力,实现父亲的遗愿,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实现与民共富。

    薛家村一直都有种茶的传统。对比依靠万亩烟田脱贫致富的邻居黑土岩村,薛家村村委会坚定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决心,让茶叶真正变成薛家村的黄金叶和摇钱树。几年下来,全村茶园面积从不足900亩,增长到1200亩,茶农增至303户,要完全接受“生态”“有机”的概念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王新法生前曾经力推和引导。如今,王婷化身成了一名“茶姑娘”,拿着父亲留存有生态茶种植资料的手机,像父亲那样与“蜂蜜妹子”“楠树老哥”“木匠兄弟”……拉家常,苦口婆心地向茶农们推广生态茶、有机茶的种植技术和理念。到今年,生态茶种植面积终于达到了400多亩。

    “我是最早与‘新法兄弟’签订生态茶种植的,那时候邻居都笑话我,现在大家都开始羡慕我了。”老支书曾德平微笑着告诉记者,以前鲜叶才一两元钱一斤,今年的明前茶,他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鲜茶叶最高卖到了75元钱一斤。

    今年村里400亩无农残茶园产出的春茶,老早就被客商抢购一空,每亩增收3000元。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物理驱虫、手工采摘,看似简单的4个环节,实际推动起来相当困难,与茶农多年相传的思维方式、种植方式相去甚远,年轻的王婷计划用“共享”模式或者“认植”模式,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重访薛家村,我们遇见了正在村子里忙得不亦乐乎的福建籍商人杨欣恒。杨欣恒与王新法是多年旧识,也是“与民共富”团队中的一员。他将薛家村的茶叶命名为“名誉村长”茶,一边争取在国外布展销售,一边通过自己在中美洲的业务关系,把薛家村的“名誉村长”茶拎到了中美洲一些总理和部长的办公桌上。

    都说商人重利,可常驻薛家村的杨欣恒几乎是在做赔本买卖。王新法生前修桥修路,遇到资金短缺时就找杨欣恒,10万元、20万元的捐款总是会迅即到账。“我十几年前与王大哥一见如故,我就是信他。现在他走了,他没有干完的事儿,我得替他干!”以前一年才来薛家村一次的他如今也成了常客。除了继续发展茶产业,他还向南北镇政府和村支两委建议,利用薛家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把村子建设成糖尿病患者的疗养基地和民宿旅游目的地,让村民通过分红增加收入。

    “只要我们把配套服务做好,把基础打好,不愁吸引不到客流,不愁村民不富!”他笑望着远远近近的翠绿茶园这样憧憬着。

    四

    2015年11月,转业军人谢淼从河北石家庄追随王新法来到薛家村驻村扶贫,成长于将门家庭的她是人们眼里的“红二代”。她原本受亲友之邀,计划到加拿大旅居养老,没想来薛家村看到王新法做的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就再没舍得离开。

    2017年1月22日,谢淼陪王新法到市里参加“荷花品格·梅花精神”颁奖典礼,领到了2000元的奖金。回去的路上,她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跟王新法说,“新法大哥啊,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工作餐,没有领过交通补助,这2000块钱我们去吃顿大餐犒劳犒劳自己吧。”没想到王新法给她一顿批评,“安家片的桥马上就动工了,这么缺钱,我们怎么能自己花呢?”回忆当年的情景,谢淼说自己当时就流泪了,她为自己能够遇见这么赤诚无私的战友感到无比骄傲!

    王新法去世之后,谢淼接棒“王新法与民共富促进会”,常年驻扎在村里。

    2017年10月,“王新法与民共富促进会”和薛家村村委会、石门县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手,共同出资组建了石门县薛家村岩蛙养殖有限公司,依托村里的生态资源发展养殖业。4月24日,记者在村里见到,石门岩蛙特色养殖园区基础建设已近尾声。今年就可投产见到效益。预计可年产商品蛙8万公斤、冷水鱼15000公斤,年收入700万元以上。

    谢淼笑着告诉记者,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能直接带动本地60户近100人就业。

    五

    王新法去世后的一个月,在广州等地创业的覃正勇、田祥雄、董杨等薛家村青年纷纷回到了家乡。覃正勇在追忆王新法的文章中写道:“我这次回乡之后,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覃正勇在广州经营一家公司,田祥雄是武汉一家房产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回乡后,覃正勇与田祥雄合开了一家生态农庄,创办了“妈妈的背篓”土特产品牌,主推主销薛家村的特色腊肉、蜂蜜、茶叶等。今年1月,两人还成立了石门县薛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30个村民入股,产业成型后就能按股分红。

    董杨是一名“90后”,石门县蒙泉人,今年25岁。两年前嫁到薛家村后,被王新法的言行感染,由王新法推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当年村里最年轻的预备党员。2017年王新法去世后,原本在长沙有着不错收入的她,也回到了薛家村,并当选了薛家村新一届村委班子的妇女主任。

    “您知道焦裕禄吗?欢迎您到我们薛家村来看一看,我们村里就有一个焦裕禄式的人物。”

    这几位回归薛家村的年轻人总是向外地的朋友这样推介他们尊敬的“王伯伯”。

    当初,王新法3个春节不回家、独自一人留在村里过年,就是为了趁着这个机会与回家过年的薛家村年轻人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因为他深知,一座村庄的未来必须依靠越来越多青春血液的回流。

    如今,他的愿望正在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9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