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新闻采编过度依赖技术的弊端分析与预防举措 |
参评项目 |
新闻论文 |
|||
体裁 |
新闻论文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陈建飞 |
编辑 |
张垒 |
|||
刊播单位 |
中国记者 |
首发日期 |
2018年12月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案例与方法” 75-78 |
作品字数 (时长) |
5737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赋能媒体的同时,一些媒体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也显露出过度依赖技术的倾向。本文分析了新闻采编工作对技术迷信、被技术裹挟的主要表现:算法推荐重兴趣轻价值、机器写作重速度轻个性、反馈评价重数字轻效果、数据搜索重抓取轻研判、表达呈现重形式轻逻辑。 作者认为,新闻采编过度依赖技术,使媒体放弃了价值引领责任,丧失了作品个性特色,拉低了新闻专业水准,消解了党报党台权威,也势必弱化媒体人的采编能力。 决定媒体命运的从来不是载体而是内容的质量。如何预防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弊端,立足内容创新,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以优质内容赢得用户、赢得受众?作者提出五个举措:以现场的深度赢得传播优势、以思想的高度赢得传播优势、以原创的纯度赢得传播优势、以本土的黏度赢得传播优势、以情感的温度赢得传播优势。 |
|||||
社 会 效 果 |
本文被选为《中国记者》2018年第12期的封面导引文章,是业内较早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媒体特别是电视影响的文章。新华网、人民网等多个权威网站的传媒频道转载本文,同时被中国知网等众多学术网站收录。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对当前传统媒体在在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深入进行了思考,并结合实践经验开出了“药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文章观点新颖,论述严谨,论据有力,逻辑性强,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前瞻性,对实际工作富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