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调查•垃圾分类何以知易行难

2019-06-23 13:08 | 来源: 上海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记者调查•垃圾分类何以知易行难》

参评项目

电视评论

体裁

电视评论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集体(朱厚真、施聪、耿博阳、刘凝、卢梅、朱晓荣、刘宽漾、李维潇、弓毅、朱世一)

编辑

王岑峰、刘奕达

刊播单位

上海广播电视台

刊播日期

2018年9月10日6时30分0秒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东方卫视《1/7》栏目

作品字数

(时长)

26分18秒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本片是一则出色的调查报道,证据扎实,步步深入。为了求证环卫工人是否存在“混装混运”情况,团队整晚守在垃圾桶边拍摄,直到第二天清晨6点多。在小区样本剖析环节,记者花费在沟通和等待的时间更为漫长。为了取得信任,记者用半个月的时间,每天与街道、居委等单位沟通。正式开拍后,记者整整24天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小区。保安远远就能认出记者,打开门禁。历时4个月的调查浓缩在26分钟里,为垃圾分类工作留下一份启示录。节目站在媒体、居民、垃圾分类工作推动者三个角度,逐一分析评论上海垃圾分类面临的难题和问题。尤其要点赞记者在评论形式上的创新——“双胞胎记者”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评论模式让节目既深刻又“接地气”,有看点,极具创意。

    用再多的语言去说明和解释,也比不上一个个有震撼力的镜头、一份份数据和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这是电视评论的魅力。节目在卫视、地面频道、网络融合传播,影响很大。街道和居委负责人都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积极表态要改变工作方式。居民和物业、居委、街道彼此达成谅解,齐心协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这份样本给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借鉴,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推动力得到充分体现。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到2020年,上海的所有区都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可以说时间紧迫。大众媒体负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这则电视评论通过解剖麻雀,从居民家的生活垃圾一直分析到垃圾处理环节的终端,充分展示,充分说理,既揭示问题又完成了宣传,既是出色的新闻评论又是视觉语言创新表达的佳作。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58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