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增强文化自信。本文简要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人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论述增强国际传播工作者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重点阐述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性路径在于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用大历史的视角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用多元文化并存的视角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弘扬革命文化。在“正心以修身树人”基础上,渐次推进“正听以齐家聚力,正名以平天下”,逐步解决“挨骂”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思维方式;大历史观;多元文化并存观
增强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对外宣传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从而根本解决“挨骂”的问题呢?增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习近平同志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对外报道,是一种更加国际化的表述方式,同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接受方式更加接近。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呢?加大海外传播渠道建设、改进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等等,都很重要。但笔者认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增强传播者的文化自信,亦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深层次的文化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宗教、制度、风俗、艺术,自然也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对外传播的价值取向。自信,是指一定主体对于自身的能力、价值等做出的肯定和确认以及客观、积极的认知与评价。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不论古今,无问东西,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自信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文化自信,是指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试想,作为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如果对故事的价值观不认同、对故事的内容不相信、对故事的人物无感情,那么,你如何能吸引人、打动人,如何能取信于人呢?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对讲好中国故事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当前文化自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都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近代遭遇了西洋坚船利炮、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之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才遭受到冲击。因此,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军事和经济强势的出现而出现的问题。在这近180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以及国内形势的变化,文化自信在国民中的表现形式和损伤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19世纪中叶之后,向西方文化看齐,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思想,文化自卑成为国民文化心理的主要特征。文言文典籍渐次束之高阁,洋服洋语登堂入室大行其道。有人开始主张中国文字拉丁化,有人甚至开始怀疑国人的种族品质,认为西方国家强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人种优良。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门,“言必称西方”逐渐再次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常见心态,很多年轻人开始醉心于西方的商品名牌,对西洋节日的热情甚至高于中国传统节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一些人群中广泛存在。西方文化的盛行,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消解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内核的革命文化的影响力。一段时间里,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影视精品不多,过度娱乐化处理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屡见不鲜,解构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以上现象,都是文化自信不足的各种表现形式。
那么,文化自信不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要原因是经济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局面;而西方文化一百多年的强势渗入造成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西方化,则是我们文化自信不足的更为持久的深层次原因。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世界上众多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然而,“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实力不同,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强国的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明显的渗入、引领、改造作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提升,西方列强在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产品。被坚船利炮打败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先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再是学习西方的制度,随之是学习西方的文化。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改造是无影无形的,然而也是深入灵魂的,假以时日是会颠覆和重构一个民族的思维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表层上我们的发型、服饰等都已完全西方化,深层里我们的语言、艺术、医学、学术、教育等领域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深深地留下了西方式的烙印,左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决定着解释世界的方式,学术界和教育界已形成直接挪用西方理论的倾向,年轻一代已习惯于用西方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思考和解读中国现实。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跟着西方说话,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最后得出的结论都难以超越西方。思维方式的外化就是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对文化自信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也是持久的,转变起来也是缓慢的。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方法和建议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建立中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作过一个带规律性的重要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需要打造一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有着坚定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者队伍。
当前,如何增强我们队伍的文化自信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依照“修齐治平”的思路,渐次推进“正心以修身树人、正听以齐家聚力,正名以平天下”。
(一)修身树人,增强自信,养成正确的文化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下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观,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先进外来文化、不忘革命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增强国际传播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树立大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前文说过,文化自信在中国成为一个问题,只不过是18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180年只不过是很短的一个瞬间。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的研究表明,在19世纪之前,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中国都长期处于人类文明的前列。比如,西方著名学者、《白银资本》的作者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从全球物品和货币的流动入手进行研究后提出,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再比如,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是18、19世纪欧美国家在学习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事例都明确地说明,中国并不是从来就落后的,中国曾经引领过世界的文化发展,中国曾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自信。眼睛只盯着近一百多年,是做不出正确的判断的。只要把历史拉长,放在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和判断中国的价值,就会找回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树立多元文化并存观,摒弃单向文化思维习近平同志说:“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又系统概括了中国版文明观——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中华文明是人类众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是依靠中医知识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和中医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西风东渐之后,西医的思维方式占据了医学的主流地位。中医作为东方医学,其防病治病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区别。按照西医的逻辑,很难解释中医的原理。西医解释不了中医,就能判断中医是伪科学吗?显然不可以。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笔者认为,问题出在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天下只有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是你错就是我错。这是西方中心思想的一种表现。我们认为,中医和西医,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并存的,都是正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树立了多元文化并存观,就可以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更包容,就可以更好更科学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就可以解决许多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
3、树立正确革命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正如同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无法完全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庸俗的市场经济的思维也很难解释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和作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抛弃了舒适富足的生活,投身到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很多人为了理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无数党员和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在历史上书写了一行行英雄的故事。然而,有些人不是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情境中去理解英雄、敬仰英雄,而是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活逻辑去度量和解构英雄,这就像拿把尺子量体重一样荒谬。我们应当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入革命者的思想世界,远离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齐家聚力,引领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得有人讲,还得有好故事;不仅需要人,还需要良好的土壤和环境。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呢?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广播影视等大众媒体讲好文化自信故事,广泛传播美德,去影响更多的人,去“齐”社会这个大“家”,引领社会舆论,在全社会构筑充满文化自信的主流价值观。针对过去一段时间里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成就的节目少、反映优秀革命文化和建设成就的节目少、反映外来文化的节目较多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规划和协调,有针对性地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题材的节目,更加有效地消除不良文化现象,为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诸如《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大国军藏——十件珍品的声音导览》《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广播电视节目日益增多,呈现出公益元素多起来、文化节目热起来、引进模式冷下去的态势。加大政府引导协调作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态一定能持续改善,为讲好中国故事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政府主导,集中打造,借精品影视文化产品平天下多年前,一部《大长今》在中国掀起韩国文化热。2017年,一部《摔跤吧!爸爸》让人对印度的印象好了许多。然而,我们有几个人收听韩国和印度的广播,看韩国和印度的报纸,上韩国和印度的网站浏览他们国家的新闻呢?可见,在国家形象的国际推广方面,影视剧等大众文化产品可发挥一般新闻传播难以起到的巨大作用。一部影视精品的影响力胜过千百部平庸作品的影响力。打造和传播影视精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如何打造影视艺术精品呢?需要制定国家文化外宣题材规划,需要建设国家文化国际传播工程,需要集中力量推出几部“现象级”的影视精品,需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要一支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国际传播者队伍。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现在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正在越来越坚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文化自信写入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提升了文化的重要地位。这些都为增强国际传播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国际传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增强国际话语权,根本解决“挨骂”问题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