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3万亩“私家湖泊”为何如此任性

2019-06-25 08:55 | 来源: 自荐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3万亩“私家湖泊”为何如此任性?

 

参评项目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调查性报道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史卫燕、丁春雨、陈梦婕

编辑

集体(何平、赵承、刘江、秦交锋)

刊播单位

新华社

刊播日期

2018年6月11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新华视点

作品字数

(时长)

2385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作品简介:2018年6月,洞庭湖3万亩“私家湖泊”舆论监督报道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直接推动生态环境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督促地方限期整改,以此事为突破口,破坏洞庭湖生态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得以全面整治。这一舆论监督成功案例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采编过程:1、独家报道,题材过硬。记者从线人处独家获悉“长江之肾”洞庭湖中面积达3万亩、各级政府都无法拆除的“私家湖泊”在非法买卖“水中软黄金”河砂的重要线索,第一时间长途奔波,独家深入洞庭湖腹地进行暗访。

2、冒生命危险,采一手信息。记者甩掉盯梢,连夜走访当地老百姓,冒着被黑恶势力攻击的危险,经多方努力登上湖中央被称为“独立王国”的夏氏“私家湖泊”围堤上了解真实情况。

3、既了解“现象”,更深挖“幕后”。舆论监督直击要害,没满足于只讲现象,而是由表及里,集中“火力”,直指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一本质。稿件发出后,多个被采访对象因报道曝光的违法违规行为被捕入狱或被给予撤销职务等严厉处分。

4、读者视角,以“冲突性”强化“代入感”。采取暗拍、录音等方式,将采访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将受访者的反应直接或间接在稿件中进行展示,话语尽量原汁原味地呈现,一切尽在其中。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稿件的可读性、现场感,提高了稿件的传播力、影响力。

5、既尖锐深刻,又严谨稳妥。这一监督报道批评对象势力强大,身份敏感,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实地走访、固定证据,不断完善和夯实证据链,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报道做到既尖锐又稳妥。

稿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是2018年社会反响最为强烈的环境舆论监督报道之一。稿件发出后,先后被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网等231家媒体采用、转载。中新网、凤凰新闻等20家媒体客户端采用,阅读量超150万,仅腾讯客户端评论量近5万。新华社及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均在一小时内突破10万。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迅速发表评论文章。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等跟进采访报道。

稿件推动盘踞洞庭湖十余年、省市县多次整治依然不为所动的的巨型“私家湖泊”彻底拆除。6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专项督察进驻,水利部赴湖南展开专题调查,中纪委派专题调查组赴湖南展开调查。稿件发出后第9天,经当地昼夜奋战,非法堤坝被彻底拆除,3万亩“私家湖泊”基本恢复湖洲原貌。

稿件成为洞庭湖保护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湖南省委指出,“私家湖泊”是一起国家公职人员严重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件。经湖南省委研究并报中央纪委批准,决定对省畜牧水产局等25个单位的62名国家公职人员进行问责。此后,湖南省对洞庭湖内472处矮围网围进行全面清理。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事为突破口,加快对破坏洞庭湖生态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一篇准确的报道本身就是它自己的最佳社论。这是一篇好的报道,自有充分的力度和锐度。在调查事实的过程中,记者已掌握了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背后肯定有保护伞,有复杂的利益勾连。可贵的是,记者并没有当评论员,并没有急于在报道中下这些判断,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尽可能让事实去说话、去“评论”。深挖幕后,直至要害,既有锐度,又无懈可击,体现了记者的专业精神。

这也正是这篇报道能够顶天立地(受到领导人批示,在舆论场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地方震动)的关键所在。“记者之笔”是如何撼动3万亩私家湖泊这个老大难问题的?靠的正是事实的力量。挖掘事实和真相,不用一种媚俗和自媚的道德激情,而是使用核实和事实进行约束,在克制高蹈的争议激情中去接近真相的正义,这也正是新闻报道能在舆论场上树立自身权威、公信形象的关键所在。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68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