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巨石“入埃及记”》

2019-06-25 08:56 | 来源: 自荐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巨石“入埃及记”》

参评项目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文字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杨洁、徐佩

编辑

蔡伟达、张春荣、夏玮珉

刊播单位

嘉兴日报

刊播日期

2018年12月26日

刊播版面

1版

作品字数

3789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浙江企业巨石集团先后在埃及、美国建厂,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秀代表;巨石埃及公司作为中方迄今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是习总书记亲自见证过的“一带一路”样板项目。《巨石“入埃及记”》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巨石百折不挠闯荡埃及的传奇故事,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文本,展现了民企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刻画了一个矢志振兴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企业典型。报道呈现如下鲜明特点:

   (一)“讲好故事+凸显意义”

报道首先致力于讲好故事,标题“入埃及记”很抓眼球,引言“巨石六问”留足悬念,开篇“至暗时刻”扣人心弦,报道以张力十足的文学化笔法、以多个场景和细节追忆“前传”、记述“今生”,层层铺陈出巨石从大运河到尼罗河、再到密西西比河的壮阔征程。与此同时,“金石为开”、“点石成丝”、“背巨石上山”等,既是对巨石生产场景的具象描述,又巧妙升华到企业精神层面,使故事、主题、意象高度契合,虚实相生,意蕴深刻。报道让人鲜明而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像巨石这样40余年专注主业、坚忍不拔自主创新、不断攀高奋进追梦,才能持续做大做强,闪耀“一带一路”。

(二)“长期跟踪+蹲点采访”

报道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独家细节,这源自作者对巨石的长期跟踪观察。巨石的传奇“逆袭”在民营企业中极富典型意义:一家乡镇小作坊为何能成长为全球玻纤龙头,一家桐乡企业为何闪耀“一带一路”,一家玻纤企业为何比肩“国之重器”,一家民企为何能独立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作者提炼的“巨石六问”引人深思。

恰逢2018年12月,巨石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记者以此为新闻由头再次前往巨石,连续蹲点采访巨石董事长、高管等多位核心人物和一线员工,多维度挖掘背后的故事。

(三)“采访加法+写作减法”

深入采访带来的“信息爆炸”给写稿带来难度。跨越40多年的故事,无数精彩细节,多维度的意义指向,如何剪裁取舍?经数次变换角度、推倒重来,作者七易其稿,最后决定做减法,在多个线索中只“讲好一件事”——巨石“入埃及记”!

(四)“小故事+大主题”

报道以巨石一家企业的故事,承载着“一带一路”、改革开放大主题。巨石故事生动展现了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不断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又乘“一带一路”东风积极布局全球的壮阔征程,高扬了新时代精神,传递了正能量,极大激发了各界发展信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引发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习总书记针对“民营经济离场论”力挺民营经济,号召民营经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此背景下,传播推广巨石故事和典型经验,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典型意义。巨石是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典型,是走出去践行“一带一路”的典型。而其深耕埃及、美国建厂的实践,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也是积极正面的典型示范。

巨石百折不挠深耕埃及,开放发展造福当地,用真实感人的企业故事生动阐述和印证了“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历史机遇。巨石为广大企业示范了一条成功路径、一种奋斗精神,也有力地印证着习总书记的励志金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报道刊发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全文转载,引发网友热议,为改革开放再出发营造了浓厚氛围,也让更多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极大提振了各界发展信心。今年3月,同题材短视频《“一带一路”上的丝路明珠》,在环球网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中荣获“中企好故事奖”。

在“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中,巨石故事极具典型意义,它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全球化合作共赢的一个生动缩影。巨石在埃及克服困难建厂、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带动就业和发展,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印证和阐释;巨石自主创新练内功、全球布局谋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给其他企业带来深刻激励和启示。

作品立意高远、采访扎实,文本生动、结构巧妙,故事出彩、内涵深刻,我们需要挖掘和传播更多这样的中国好故事。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69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