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清华新闻学子江苏行】淮水安澜 传承伟大精神

2019-07-10 15:1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7月3日,结束了在六朝古都南京的采写实践,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到了伟人故里、红色热土——淮安。

  淮扬蒲菜,滋味醇和;平桥豆腐,鲜香本味;阳春面,淡雅唇齿香……在一顿上溯先秦的淮菜午餐后,淮安城的醇厚典雅先抓住了国新实践一行人的胃。随着这醇香口感沁入心脾的,还有淮安这座城的古今汇通之磅礴。这一程由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漕运博物馆开启。

  游走淮安城,看得到历史。中式传统建筑伫立街边,老城区的淮安府衙,保留着古代官衙文化的恢宏气势。穿梭淮安城,见得到现代。道路中央的有轨电车,有序运营,串联着城市的熙攘;街边高楼挺立,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淮安城市新老建筑交相呼应

  踏上红色热土 传承伟大精神

  伟人故里,红色热土,汇通古今的淮安城见证了伟大精神的诞生和传承。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永怀路2号的周恩来纪念馆,在炎炎夏日依旧吸引了大量前来参观的游客。沿着主干道步行约100米,26米高的周恩来纪念馆主馆映入眼帘。正面的四根花岗岩立柱象征的是周恩来生前曾四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正门的51级台阶代表周恩来从51岁起担任新中国的开国总理。

  周恩来纪念馆主馆 王雨佳 摄

  在纪念馆内,同学们参观了周恩来生平业绩展,在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前,在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前,大家驻足观看,了解周恩来总理的远大志向和运筹帷幄。周总理童年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生矢志不渝追求真理,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大家深受教育、备受感动。

  实践成员洪雁说,“周恩来担任总理的26年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面对困难挫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斗志,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发扬。”

  在周恩来纪念馆西南侧两千米,是淮安红色文化的另一片沃土——周恩来故居。镇淮楼畔浮云白,驸马巷前夕阳斜。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驸马巷7号,并在此度过了12年的童年时光。

  这条贯通南北的巷子和一间间青砖灰瓦的老屋是大鸾(周恩来乳名)腾飞的地方。展陈里周恩来家世家风的图片、周邓夫妇的图片再现了周恩来修身齐家、至情至性的家国情怀以及周邓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革命情怀。

  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展现了周恩来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实践成员卢明江说,“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走进这片红色文化的热土,从周恩来总理身上感受到伟大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做好时代精神的记录者,更要做好伟大精神的传承者。”

  “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运河之都淮安,因河而生,因漕而兴。

  2500年前古沟的开凿,让淮安从此与运河相生相伴,运河和随之而起的漕运使淮安成为国脉要冲。

  明清两朝,淮安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2002年8月,作为明清两代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在淮安被发现;2006年10月,该遗址作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节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真可谓“漕起漕落越千年”。

  中国漕运博物馆承上启下,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向世人完整地展现着漕运古迹和运河历史。

  “别看门票不便宜,你们进去看一圈以后,出来就觉得值!”门口管理票务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给博物馆的不虚此行打包票。

  序厅的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沙盘模型,让我们身临其境体验漕运的千年兴衰;历史厅通过史料集锦和生活场景复现,让我们深感大运河和漕运乃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运河厅将运河的流动通过交互光影展现出来,脚踩“运河”,水面即可泛起涟漪,生动有趣;文物厅则展示了淮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厚实的文化积淀。

  “用现代手段演绎古代文明,用艺术语言再现真实,”展厅讲解员一语道破这座博物馆融汇古今之精髓。

  中国漕运博物馆 王雨佳 摄

  漕运博物馆唤醒了淮安城的历史记忆,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古老帝国的梦想,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漕运因水而生,漕运不再,却千里流行,于记忆间沉淀为永恒的文化基因。

  淮水东南第一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作为红色文化聚居地,淮水安澜,汇通古今。历史在这里绵延,今天的故事在这里再续波澜。(徐雅倩 王雨佳)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214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