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践行“四力”,厦大新传学子与时代同行

2019-09-23 10:20 |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这个假期特别充实,感觉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置身社会大课堂。”

  “只有走出去,才能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

  “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今年暑假,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力”要求,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围绕国际传播、精准扶贫、媒体发展、马新观教育、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展实地学习、采访、调研。通过田埂上找感觉,实践中长才干,同学们普遍感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学子的爱国情、报国志,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队成员于南侨机工纪念馆与南侨机工后人合影。

  练好“脚力”——扎根基层,深入实际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从6月底至9月初,学生分别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香港、澳门、广西、河北、广东、青海、湖北、上海、云南、内蒙古、福建泉州。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们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克服重重困难,触及各行各业,采撷来自祖国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

  实践队成员向内蒙古宁城“脱贫争先”标兵张国胜了解脱贫情况。

  在宁城县大城子镇山林深处的碾子沟中,实践队一行来到“脱贫争先标兵”张国胜一家走访调研。“(扶贫)政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张大伯这样说到。据他介绍,原先家中的土地几乎均用作种植农作物,收入微薄;而当2014年,政府在当地推广养牛产业,张大伯毫不犹豫便加入了“养牛大军”。如今,卖出一头牛的收入便有约一万。张国胜家中目前饲养了11头牛,一头牛平均三年可产两只小牛,养牛的收入足以保障张大伯一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不来到这里,我们对于‘扶贫’永远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认识,只有走到这里,走进每家每户,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农户们对于美好生活多么向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只要生活越来越好,就心满意足了。”“策马奔腾”实践队员讲述他们内蒙古之行的所思所感。

  练就“眼力”——拓宽视野,明辨真伪

  “看得见”、“看的准”、“看得深”才能去伪存真、明辨真相。实践路上,学生们看到了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际传播、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乡村生态旅游,也在参观走访南方周末、网易、澎湃新闻、哔哩哔哩、解放日报、文广集团等一线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国情,看到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痛点,对传媒行业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实践队与SMG《我们在行动》节目组座谈。

  融媒体的建设是传媒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融向未来”实践队在暑期去到上海各大媒体参访,以青年新闻人的身份探索互联网语境下的融媒体发展之路。在“澎湃新闻”总部,实践队员看到:融媒体时代,“澎湃”正在和各类社会资源寻求对接合作,力图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生产内容,提供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以及其他文化产品。在参访SMG时,面对融媒体这个意味着转型和变革的话题,工作人员表示:在融媒体语境下,电视台并不意味着单纯的节目录制,更意味着包括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优质内容生产。备受年轻人关注的哔哩哔哩也很好地打造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共青团中央正在同哔哩哔哩展开合作,通过这个平台扩大影响力,在融媒体时代利用多种手段传播优质内容。而传统的《解放日报》也没有停下创新和变革的步伐,启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力求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融媒体内容生产。

  国门书社供免费阅读的《胞波报》。

  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媒介融合和国际传播之路。在德宏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的“融媒体大楼”一楼办公室,各个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都在这里工作。采编人员统一调度、一起办公的形式打破了媒体和媒体之间有形的“墙”,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德宏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交流资源优势,兴办胞波报、德宏团结报、国门书社、中缅商情公众号,广播节目入驻喜马拉雅并且积极将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翻译成缅文……承担起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面向东南亚,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极富成效的国际传播之路。

  这些见闻使得实践队员们切身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对媒体发展的推动,也深深地感动于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精神。未来的厦大新传学子也定将带着新闻理想和新闻专业精神投身媒体行业,坚守党性、保持初心,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而共同努力。

  增强“脑力”——勤于思考,善于分析

  守正创新,把握时代脉搏。“要带着问题出发。”这是带队老师反复跟学生们强调的一句话。“马新班”实践队在实践之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查找和积累,在实践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反思并形成调研报告。学生们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传播、港澳中学生内地升学、国际传播、融媒体发展等当下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将实践过程中的见闻充分沉淀,内化于心,使之成为书本理论的补充。

  “不如北上”实践队员于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中心 左一:何建宗先生。

  厦门大学“不如北上”暑期实践队带着促进陆港澳三地交流的使命,在9月2日(港澳地区的开学日)踏上了征程,旨在深入了解“多重升学途径之下港澳中学生内地升学意向和影响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看到了澳门与内地密切的交流与联系。“2018年大概有8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内地升学”,这一数据也恰恰说明澳门的中学生升学政策和教育服务与内地教育环环相扣,为澳门学生北上读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两岸密切的交流和联系也使得澳门地区的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更为深刻。

  与之相反,香港中学生普遍反映不了解内地升学途径,对内地的大学也知之甚少。因为不了解,所以不选择,信息获取的不足成为了港生北上求学的一大阻碍。实践队员们认为:当越来越多的港生决心前往内地高校一探究竟后,他们定会从最初对内地的刻板印象转变到愿意敞开心扉去感受内地的氛围,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认知会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并被这片大陆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和魅力的土地深深吸引。

提升“笔力”——笔耕不辍,勇于创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发挥专业优势,用笔记录实践见闻、讲述中国故事。许多优秀新闻稿件发表于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媒体。

  实践队成员用镜头记录所见所闻。

  除了过硬的“笔头”,“马新班”的学生们还利用扎实的“镜头”,完成了多个摄影作品、短视频、纪录片。拍摄作品投稿于五粮醇杯“我和我的祖国”微视频征集大赛、“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我爱我的祖国”微视频、摄影作品大奖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短视频大赛、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第二届福建省大学生影像作品展以及“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勇于创新,利用新兴的媒体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文/郭一鸣 图/新闻传播学院各实践队)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414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