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践行“四力”强筋骨 匠心“打磨”出精品

2019-11-27 09:59 | 来源: 人民网-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深入基层、行走一线,是记者永远不能退化的本能、本色、本根,是远方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召唤。踏遍祖国各地,记录伟大变迁,考验的不仅是行走的功夫,更是在行走中锤炼敏锐观察生活的眼力,在深思善悟中提升思考时代、思考社会的脑力,捕捉社会发展的不息律动,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唯有如此,写下的文章才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元旦过后望春节,这段时间虽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但各路记者都会心潮涌动,带着满满的热忱与祝福出发,讲述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迎接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新春天。

  工人日报记者连续9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用一篇篇报道生动记录祖国大地的新气象、职工群众的新作为、各地发展的新篇章,与劳动者一路同行,充分展现各地职工群众昂扬奋进、辞旧迎新的精神风貌。

  以“三工”(工厂、工会、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工人日报记者更应该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永葆初心、磨炼匠心、秉持恒心,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工人故事、中国工会故事。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工人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与深度报道《小泥工家过大年》《“劳动者幸福的样子,真美”》《“慢火车”里“赶场子”》及融合报道《提前的年》等4件作品获评优秀作品,6名记者获评先进个人,这是对我们践行“四力”的肯定和鞭策。

  行走:是时代的呼唤,是永远的状态

  日前,在报社内部有关今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的交流研讨中,一位入职不到3年的年轻记者引用了汪国真的一首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 “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是的,行走不仅是远方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召唤。就是这位年轻记者,在一年一度的春节长假期间,跑到了距离家乡1300多公里外的湖南栗山村去,克服水土不服、跳蚤咬人等困难,跟着全国人大代表、“小泥工”邹彬及其家人过年。跟踪采访10天时间,写出了5000多字的深度报道《小泥工家过大年》,湘中人民的吃苦耐劳、勤奋追逐幸福生活的画面一帧帧呈现在他的笔下。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走在乡间村野,我逐渐明白了,记者,乃记录时代变化的行路者。”

  要往基层走、往现场走,很多的场景和故事只有来到一线才能发现,才能真动情。而且,许多基层走一次、两次远不够,要经常走、深入走。

  近年来,建设一批为市政环卫、快递物流、司机交警等户外职工提供“歇歇脚、喝喝水、取取暖、纳纳凉”等服务的“职工爱心服务站”,成为各地工会组织的一项重点工作。几年来,记者也多次采访和参加过围绕服务站点开展的活动,可以说对情况非常熟悉。但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们还是坚持在“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季节,走进“职工爱心服务站”,和在里面休息的工人师傅们谈天说地。面对面,看着他们呷一口热茶,表一番心迹,慢慢地也被他们的表情和神态所感染。

  “用脚采访,用笔还原。”最终我们意识到,我们手拉手、面对面,在环卫工人的脸上、在公交车司机的脸上、在快递小哥的脸上“读”出的同一种表情,就是“劳动者幸福的样子”,这正是发展中国、温暖中国的生动“符号”,承载着全社会尊重劳动、工会组织关爱职工的浓厚情怀,这种表情正是今日中国的时代风貌。

  记者,就是行路者。“且行且写”更是新闻记者永远的状态。回顾中国新闻史,一代代新闻记者怀揣着理想、追求、思索,走在行进的路上。范长江在1935年从成都出发,走过川、陕、青、甘、内蒙古五省,历时10个月、行程4000里,每天要走40里路,且时常是在“马不能行”“尽在悬壁”的路上踽踽向前,所写沿途见闻结集《中国的西北角》,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虽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通讯方式、出行方式极大方便,但深入基层、行走一线,是新闻记者永远不能退化的本能、本色、本根。今天,我们要用脚力踏遍祖国各地,记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变迁,考验的不仅仅是记者行走的功夫,更多的是要在行走中锤炼敏锐观察生活的眼力,捕捉社会发展的不息律动,在深思善悟中不断提升思考时代、思考社会的脑力,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和中国道路。唯有如此,我们写下的,才会是一个个体现时代与未来的新鲜故事。

  现场:初心见真情,匠心出味道

  走基层,就是到现场。但作为传统的纸媒,在迈入融媒体的时代,工人日报的记者应该给受众呈现出怎样的现场呢?

  “新闻现场”近年来颇受关注。特别是在移动端、大数据、云计算、4G(5G)传输乃至VR摄像、智能识别、虚拟场景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新闻的编采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拓展,新闻作品正在过渡到新闻产品,由以往单纯地看新闻、听新闻,变为通过手掌上的一部手机就能“走进”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新闻。

  在从传统的、平面的文字报道走向“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立体报道过程中,工人日报的记者在努力学习新技术,在录音笔、采访本之外,努力探索手机视频、VR摄像、无人机拍摄等新的报道方式。不过,在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努力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打造新兴主流媒体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技术创新推动内容创新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的眼力是否有所提升?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议题设置的能力是否随之增强?从报纸的有限版面,走向客户端的无限空间,如何防止产生信息“过量”?我们的目标受众——工厂、工会、工人,渴望看到什么样的新闻产品?……

  春节前夕,工人日报记者和往年一样,继续关注着春运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融合报道作品《提前的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今年春运,身为太原客运段动车车队列车长的岳鹏翔值乘的是太原到西安的动车,同车队的妻子马婧则值乘太原到北京的高铁。除夕这天,夫妻俩在列车上度过。马婧不想给孩子留下遗憾,农历小年这天,她和岳鹏翔决定趁休假赶回朔州五寨老家,提前把春节过了,也算和孩子年底团圆。

  面对这样的新闻线索,工人日报把新闻现场从奔跑的列车上转移到了他们的老家。从太原到朔州五寨,一天只有一趟火车,5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的镜头一路追随着马婧的思绪, “孩子有没有长高?”“回家后,他会先叫谁?爸爸还是妈妈……”

  小年夜当晚,一家人终于团聚。吃饺子,做游戏,放烟花……相聚的时间虽短暂,但一家三口脸上一直挂着幸福的笑容。在漫天飞舞的烟花中,记者真切感受并真实记录着他们团聚的喜悦。第二天清晨,夫妻俩又踏上了回太原的火车,在离别的身影中,报道也戛然而止。这个报道简洁而干净,没有任何过多的枝枝蔓蔓、没有任何炫技和特效,这对“铁路夫妻”坚守工作岗位、舍小家为大家、保证旅客顺利返乡与家人团聚的工作风采获得了完美呈现。

  不论是重大新闻事件,还是平凡人物,唯有现场能够捕捉到原生态的画面、形成有质感的文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通过多年的“新春走基层”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不能局限于“技术”“技巧”的层面去理解“新闻现场”,而应该从本体、本源的层面思考现场的价值。

  工人日报记者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武盛村采访农村电商经营者戴元清。这个曾带着一家人在北京五环外过了4年“北漂”生活的农民工,突然逃离一线城市返乡创业,转变的因素也许是一言难尽的苦衷。但在现场,从他嘴里听到的是各种电商经营用词,流量、用户、B2C……发现这位80后小伙尽管离开一线城市,却带回了互联网思维,特别是他手机壳上鲜红的标语“不服来干”。更让记者意识到,返乡不仅不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是对新的生活和奋斗目标的追求。现场,不仅让记者捕捉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转变,刷新了固化、僵硬的新闻思维,颠覆了原有的采访提纲,也发现了更加鲜活、广阔的价值空间。

  强化现场思维,有两点不容动摇——

  “新春走基层”所倡导的,就是新闻记者要通过调研式、行进式、体验式、跟踪式的采访,扑在现场、扎在现场,从凡人小事着眼,从日常变化入手,从细小切口落笔展开叙事,用直观、形象、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记录时代风潮,发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内在活力,这样的初心不能忘。

  作为记者,不仅要不忘初心见真情,更要秉承匠心出味道。要带着对企业、对职工深厚的感情,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一颦一笑中感悟家国情、中国梦,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表达、深入浅出的阐释、精炼准确的表述提炼、打磨出自己的独特味道,让一线职工、农民工爱看、爱读。

  精品:来自思想的升华,源于真情的流露

  多年来的新闻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精品力作,一定是来自于思想的升华,源于真情的流露,是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融会贯通、持续深化的结果。

  2月4日,工人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组三篇有关职工“获得感”的报道:在中国一汽铸造公司产品技术部模具制造车间,在装配钳工班副班长、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组金牌获得者刘岩演绎的生产“协奏曲”中,感受“雕琢匠心的获得感”;在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的新社区——马郢,从残疾村民夏怀兵、留守儿童瑶瑶和在“村晚”广场上演出的一个个带着乡土气息的精彩节目中,感受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带来的“满满的获得感”;在江苏省溧阳市,记录了当地工会干部在春节前为全市433位劳模办理“溧阳劳模卡”,提供免费乘坐市内公交,免费进入市内景区,享有医院绿色通道挂号、取药等服务和建成一批职工活动驿站、开展服务职工创新创业项目等故事,溧阳市总工会主席郑丽萍的一句话——“职工的获得感就是我们工会人的获得感”,令人更感亲切。

  春运,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乡土观念和文化情怀。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报道春运故事,要有现场感,更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思想的厚重感。

  在“春运特别聚焦”中推出的《春运40年:一个流动、进步的中国》的报道,丝毫不回避“啤酒、饮料、矿泉水,让一让!”这些曾发生在绿皮车厢里的历史画面,更通过“从1亿人次到约30亿人次”的数据对比,层层铺展“选择多了——高铁成常态,飞机不再是奢侈品”“家更‘近’了——时速提升约百倍,回家路上少绕弯”“方向变了——反向春运出现,全球旅行过春节”“服务好了——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 的主题,让读者在流动中国、发展中国、安全中国、温暖中国的生动现场中,触摸未来中国的发展脉动,激发奋斗激情。

  “新春走基层”要见人之所见,亦要见人之所未见。1月26日工人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报道了冬奥会赛区张家口崇礼雪场气象服务团队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为了给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提供最优的气象保障服务,来自不同地区的30余名技术骨干在赛区展开数月的冬季驻训,对各个赛道不同位置精细测量,每天冒严寒上山工作四五个小时,通过实地观测考察、开展观测实验、积累预报经验、改进预报方法等,达到赛时精确预报气温、能见度、风力风速等气象指标的目的,从而提高对因气象因素影响赛事安排、运动员成绩的预判和干预能力,全力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通常,举办像冬奥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建设、交通规划、安全保障等是筹备工作的主要内容,鲜有人了解气象服务保障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此番“新春走基层”的报道,让这群雪场里的“看天人”从冬奥会的幕后走向了台前,让冬奥会筹备进程中这个陌生的岗位被更多人知道和了解。

  在“新春走基层”的路上,工人日报记者走近了高铁上水工、航空配餐员、客运检车员等诸多劳动人群,记录下他们工作的艰苦与快乐,同时向公众传递着基层百姓和群众的情感与心声,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磅礴力量。

  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构成了“目的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对新闻工作者政治责任、思想理论和实践原则的高度概括。行进在路上,心里就有时代;扎根在基层,心里就有人民;思考在现场,心里就有感动。和人民群众话拉近、心贴紧,我们的新闻作品就多了真情实感、多了鲜活事例、多了现场魅力,自然会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作者:康劲 单位:工人日报社)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586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