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扶贫成就“闪耀”在生活点滴间

2020-07-20 09:42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参加“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工人日报》贵州记者站负责人李丰将视角锁定在普通百姓身上——

扶贫成就“闪耀”在生活点滴间

  《工人日报》贵州记者站负责人李丰寄语本报读者。

  “贵州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贵州多山路,5年前,去黔西南偏僻的地方采访,大巴车至少要坐五六个小时。现在去同样的地方最多两个半小时就能到。”《工人日报》贵州记者站负责人李丰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电话中的交谈,从贵州交通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

  “目前贵州还有30多条高速公路在建,并将在2022年全部实现通车。贵州交通大发展,从北方来贵州工作的‘贵漂’也多了起来!”电话那头,李丰谈起贵州的变化如数家珍。

  “毕节孩子平均身高增加了0.3米”

  此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贵州有两个采访点,一个毕节,一个遵义,都是李丰去过无数次的地方。如何写出新意?李丰的思考是从小切口入手,以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点滴变化,折射国家扶贫成就。

  《国家给力!毕节孩子平均身高从1.3米变为1.6米》就是李丰在毕节“抓”来的独家报道。七星关区朱昌小学有很多周边村务工的农民工家庭子女就读,李丰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区教育局营养办的工作人员说,在2012年推行营养午餐之前,该区11至13岁左右的中小学生平均身高为1.3米,而现在平均身高达到了1.6米。”

  “毕节孩子平均身高增加了0.3米,背后是国家负担了该区一年用于中小学营养午餐的1.3亿元花销。这是一条不能错过的新闻。”谈起采访时的情景,李丰说。

  当眼里关注到真切的变化,笔下的报道也发生了“不走寻常路”的调整。

  采访期间,李丰发出的报道以“短平快”的图文、视频为主。每到一个采访点,力求半小时成稿,最快的一次15分钟完成采写。

  “‘短平快’的重点是做好策划,标题与内容尽量口语化,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李丰说,这考验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以及现场快速确定独特报道角度的能力。

  除李丰外,参与本次采访活动的还有来自《工人日报》本部和云南记者站的记者。由李丰担任牵头人,三人报道小组几天来轮流策划选题、采访写稿、拍摄影像。

  《曾经“荒茅田”,如今“花茂村”》《昔日鱼塘,如今变城市“绿肺”》《你爱吃茄子让200名农户脱了贫》《小病不出村,大病可远程》……一篇篇今昔对比、生动鲜活的报道通过《工人日报》客户端、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迅速传出贵州脱贫攻坚的“好声音”。

  “小康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

  十几年的记者生涯里,李丰走遍了贵阳市的城中村,用他自己的话说,“卡卡角角”的地方都去过了。他说要想深入贵州,重要的是与当地人打交道,克服语言交流障碍。就这样,山东人李丰硬是用学外语的劲头自学了贵州方言,不但能够分辨不同地区的口音,一开口常让当地人也难辨他北方汉子的身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看真贫’就要深入到一线再一线的地方,多多磨炼我们的脚板。”李丰说道。

  为此,他曾在寒冬和当地的“背篼”们四天四夜吃住在街边,也曾走访贵阳超过80%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工人日报》的报道定位是工厂、工会、工人,‘三工’与脱贫攻坚主题结合起来,就是要深入基层,多写一些农民从深山里搬出来,通过产业扶贫变成工人,改变贫困现状的故事,发挥报道的正向激励作用。”李丰告诉记者。

  还是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李丰和同事在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写下的《扶贫车间里的新希望》令他难忘。

  柏杨林街道宽敞,能并列跑6辆小轿车,在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李丰与搬迁群众阮珍亲切交谈。“阮珍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李丰说,“她的爱人在建筑工地上做活,她在家门口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她说小康生活就是有稳定收入,能照顾家人,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来自贵州省委宣传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累计建成安置项目946个、安置住房45.39万套,搬迁入住188万人。

  实现从农民到工人身份转变的阮珍,正是这些搬迁群众的缩影。更让李丰感慨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在贵州出现,这些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工更加重视对子女的陪伴与教育,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工厂车间蓬勃生长着小康希望”

  今年3月31日,贵州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冲刺90天、奋战3个月的冲锋号。在李丰看来,决战脱贫攻坚,共进小康社会,还应将视角落在参与扶贫的典型企业,通过启示性的报道,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到贵州的扶贫开发中来。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中,走进位于遵义汇川区的贵州汇仓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内首个超临界萃取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当技术人员在紧张忙碌地调试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时,李丰和同事采写的《超临界萃取技术产业化,遵义要做全国表率》随即发出。

  “基地建成后,将以食品、香料、医药等为方向进行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通过项目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助推汇川区、遵义市乃至贵州省决胜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李丰在文章中记录了产业发展促进脱贫增收的美好前景。

  “一头秀发献给了贵州大数据。”贵州翰凯斯公司技术人员杨军的一句话被李丰敏锐捕捉,放在了《无人驾驶梦贵州起航》一文的导语。作为贵州本土典型的大数据企业,翰凯斯公司已成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通用底盘的生产商,其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底盘产品,正式发布后仅一个月时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人民币。之前在杭州打工的杨军回到老家,每月除去开支,还能有四五千元的存款。

  不仅关注田间地头沾着泥土的脱贫故事,也要关注“工厂车间蓬勃生长着小康希望”。结合贵州不同地区的定位与特色,李丰还从不同角度策划采写了贵阳、遵义、毕节3个地区的脱贫攻坚故事,并将在《工人日报》刊发。

  一篇写贵阳。大数据是贵阳一张亮丽的名片,高新技术的发展见证了贵州脱贫攻坚的成就,也是其他省份没有的特色。一篇看遵义。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视察花茂村,说在这里找到了乡愁。如何在5年后的今天回应总书记的期望,展现花茂村既发展了经济,又留住了乡愁?一篇说毕节。密切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搬得出的群众生活稳得住吗?能致富吗?

  这些问题与思考,李丰会在后续的稿件中继续寻找答案。他说,参加这次主题采访活动,能够学习不同领域媒体人对新闻报道的不同视角,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收获十分难得。(记者 尹琨)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22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