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8院士参与深圳保障房建设

2020-10-23 16:2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推荐表

作品标题

8院士参与深圳保障房建设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报纸/通讯社文字消息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

丁时照、李秀瑜

编辑

陈光强

刊播单位

深圳商报

刊播时间

2019-7-13 0:00:00

刊播版面

(版次和名称)

政经要闻A03版

作品

字数

911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局长给报社报料
   这个新闻的线索,来自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给深圳商报记者的报料。张学凡特别提到,长圳保障房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我国8位院士将其科研成果集中应用于民生项目。
   总编辑带记者采写
   本作品从新闻主题的确立、一线的采访到文字的写作,都是深圳商报总编辑带领记者共同完成的,既是“走转改”的实践,也是我国新闻界优良传统的接续传承。
   半年跟踪等待“时度效”
   这是长达半年的跟踪采访。初稿完成后,记者没有马上提交,而是不断打磨。更主要的是在等待一个可以发挥最佳传播效果的时机。2019年7月12日,在深的全国、广东及深圳市人大代表“组团”视察深圳保障房建设,人大代表对此项目赞不绝口。随同采访的深圳商报记者看准机会,当天提交文字稿件,第二天,这则独家新闻见报。

社会效果

   保障房也可以这么高科技
   一直以来,保障房是“低端房”的代名词。深圳长圳项目以其绿色、人性、科技特色,成为保障房建设领域的“教科书”。见报后,新浪、凤凰、搜狐等网媒一齐转载,长圳项目迅速成为“网红”。很多深圳市民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说:原来保障房也可以这么高科技!
   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产学研关注的大问题,也是党政和社会瞩目的焦点。8位院士将其得意的科研成果在深圳长圳保障房具象化:孟建民院士的本原设计理论、周福霖院士的减隔震技术、周绪红院士的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院士的心血之作写在重大项目里,写在普通市民的心中。
   “科技惠民”的深圳实践
   保障房事关国计民生。深圳市委市政府率先将8位院士的科研成果集中应用在长圳保障房,为全国保障房建设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作为学术界的泰斗,8位院士将科研成果与民生项目紧密结合,这种科技惠民的精神,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全新的实践,具有全国意义。

推荐理由

   一直以来,保障房是“低端房”的代名词。但此篇消息报道的深圳长圳项目,以绿色、人性、科技特色成为保障房建设领域的“教科书”。见报后,引起深圳当地各界及全国媒体的关注,长圳项目也迅速成为“网红”。科研成果转化是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8位院士将其得意的科研成果在深圳长圳保障房具象化,意义重大。
   此外,这篇消息是深圳商报总编辑亲自带记者采写,采访扎实,历时半年,既是“走转改”的实践,也是我国新闻界优良传统的传承。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58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