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在拉萨挺好的 记首批昌都"三岩"片区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拉萨一周年

2020-10-23 16:1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我在拉萨挺好的 记首批昌都"三岩"片区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拉萨一周年

  

  我在拉萨挺好的

  记首批昌都"三岩"片区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拉萨一周年

  本报记者 凃 琼

  "现在我们一家5口,有工作、有教育、有奔头,我们在拉萨生活得挺好的。"一年前,47岁的洛松次仁带着家人,从1300公里外的昌都市芒康县搬迁至拉萨经开区德吉康萨小区,开启了宜居宜业的新生活。

  搬迁一年了,搬迁群众生活得怎样?适应得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探访了德吉康萨小区。

  生存·从根处阻断隔代贫困

  "三岩"在藏语中是岩山环绕、土地贫瘠之意,下辖45个行政村,此前农村人口2741户1.66万余人,贫困发生率60.88%,长期存在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等生存问题,是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最难啃的"硬骨头",牧民靠天、靠每年两个月的虫草季吃饭。只有搬出去,才能彻底挪出"穷窝"。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洛松次仁就盼望着政策能落到头上。近天命之年安土重迁,然而,摆脱贫困的渴望和故土难离的情节一样浓烈。在昌都老家,洛松次仁全家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靠着放牧和政策性补贴过日子,生活拮据。大女儿上学的地方离家八九十公里,很是不便。一想到两个孩子也要像他一样在那么穷困的地方生活一辈子,洛松次仁愧疚不已。

  2017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来到"三岩"片区调研后,村里来了一拨又一拨人。他们宣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描述着搬到拉萨后生活会有多美好。几个月后,昌都市各个乡组织包括村支书、村长、普通群众在内的20多位代表,用了27天提前探访了林芝、日喀则、山南、拉萨的安置点。

  代表们还没回来,好消息就已经通过网络传遍了"三岩"片区。"学校修得这么好""小区里就能安排就业""出门还能车接送"……大家伙儿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能够搬到拉萨是件好事,但对于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地方。我没有技能,没有文化,不知道能做点什么事。"洛松次仁忧心忡忡。

  虽然满是担忧,但他还是决定举家搬迁。2018年6月24日,一场跨越千里的旅程开启了,经过4天跋涉,6月28日下午15点30分,首批15户85名搬迁群众到达到安置点——德吉康萨小区。洛松次仁一家分配到了一套103平方米的新房,新家窗明几净,水、电、天然气通到了家里,藏式家具、家电等一应俱全。入住当天,洛松次仁还领到了面粉、大米、酥油、砖茶等生活必需品。

  "拉萨这边的工作人员真热情,告诉我们先住下来,就业的事情之后会有安排。"洛松次仁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

  转变·从靠天吃饭到自力更生

  "今年不去采虫草了,我在拉萨有工作。"每年的五六月是虫草采挖季,一起搬迁来的邻居想要结伴回昌都采挖虫草,但洛松次仁没有去。"我今年不去也没别的原因,就是担心去了之后自己在这边的工作被人取代了。"说起搬进新家的这一年,洛松次仁滔滔不绝。

  搬进新家后,洛松次仁得到了一个小区保安的工作。为了坚守岗位放弃采摘虫草?要知道,在"三岩"片区,每年两个月的虫草采挖期所赚得的收入就是他们全年现金收入。

  看到记者脸上不可置信的表情,洛松次仁掰起手指算了这样一笔账:虫草丰收年,我们家卖虫草的收入大概是5万。从经开区坐车到昌都市,运气好能搭上到戈波乡的"顺风车",再从村里到虫草采挖点上,每个人车费一千多,光路上单程就得花上5天,还要准备两个月的干粮,想想就累。我家3个劳动力扣掉五险一金,月就业收入是9300元,工作不费劲儿还能顾上小孩,你说说我这选择对不对。

  "我们基础差,也没什么技能,拉萨市政府为我们就业想了一切办法,这样的生活我必须得珍惜。"看着洛松次仁神采飞舞地讲着,昌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随迁干部扎西邓珠也笑了,他告诉记者,除了安置就业外,一些群众自己找了工作,还有一些选择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共安排就业岗位266人,并积极引导自主就业,实现了搬迁群众1户至少1人就业的工作目标。

  一人创业,十人就业,德吉康萨小区工作人员也积极引导就业。青年多吉康珠头脑颇为灵活,有很多创业想法。在贡觉县时,他就想开一个养鸡场,后来因为搬迁搁浅了。如今,在交通更便利、资源更丰富的拉萨,除了养鸡场外,德吉康萨小区关于玫瑰园、榨油厂等项目的蓝图也在擘画中。

  融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时近正午,在洛松次仁小女儿就读的德吉康萨双语幼儿园的厨房里,格桑曲珍正在忙活着,孩子们的午饭要按照营养配比制作。格桑曲珍的儿子旦增塔杰现在在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上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的出色发挥,让他成为全年级第一。

  讲到这些,扎西邓珠感慨颇深。回想起刚刚搬到德吉康萨小区时孩子们怯生生的小模样,扎西邓珠难掩心痛:一开始,一眼就能分辨哪些是昌都小孩,你看现在适应得多好。

  融入,是德吉康萨小区所有人的共同事业。

  似懂非懂的拉萨话,动辄十几层的高楼,怎么也用不习惯的蹲坑式厕所……从牧区到城市,从刀耕火种、人畜混居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家有太多需要适应的地方,但也在不断努力着。

  随迁干部顿珠对这些改变最有发言权。在他看来,除了更加讲卫生、讲秩序,最明显的就是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改变。"现在我们小区,不分性别,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想挣钱谋发展。"

  说着,顿珠指着窗外的一片运动区,十余名群众正在烈日下"军训"。顿珠告诉记者,这些群众即将去物业公司就业,这是在训练大家的时间观念。

  搬迁群众如此积极适应新生活,与德吉康萨小区如家人般的工作人员密不可分。他们将自己的时间无私奉献给了这样一群原本陌生的人,甚至连亲人去世之前都没能好好陪伴。

  现在,已经有249户1639名从"三岩"片区搬迁生活在拉萨的各个安置点。首批搬迁群众时常传授经验,帮助新入住的群众更好地适应拉萨的生活。前些时候,洛松次仁又买了大件家具,从刚搬来的简单行囊,到现在不断添置新家具,对于他来说,用挣来的钱将自己的家装点得满满当当,就是他的安定感和幸福感。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59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