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感同身受》:这首歌为和平而唱

2020-10-26 16: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推荐表

作品标题

《感同身受》:这首歌为和平而唱

参评项目

电视消息

体裁

电视消息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

姜超楠、俞铭义、郭锴峰、杜震宇、郭艺

编辑

 季建南、陆树鑫、庄学香

刊播单位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刊播时间

2019-12-13 18:44:00

刊播版面

(版次和名称)

    江苏卫视 《江苏新时空》栏目

作品

时长

0:3:50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当晚的烛光祭上,国际友人17岁的梅根·布莱笛,作为在1937年至暗时刻的南京投下人性之光的国际友人后人代表,用一首原创歌曲《感同身受》,唱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呼唤和平的心声。她是众多国际友人后人中第一个在公祭日用歌声表达心声的人。梅根于18点唱响这首歌,报道18:30播出,时效性极强。
    本片独家内容,纵深呈现。梅根的曾祖父理查德·布莱笛1931年至1942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在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帮助了很多中国人。本片独家记录了梅根寻访先辈足迹、创作《感同身受》、并在烛光祭现场演唱的全过程,并独家采访了相关创作人员;整合了大量梅根此前来南京的音视频素材,并搜集了其他国际友人后人为和平所做出的贡献,增强了报道的纵深感。
    本片主题鲜明,切口巧妙。以一首歌为切口,讲述了理查德·布莱迪对南京的贡献、梅根一家对曾祖父精神的传承、人性之光对后来人的精神引领,表达了国际友人后人对和平的呼唤,使得和平主题深入人心。
    本片制作精良,创新表达。这首《感同身受》作词优美,作曲兼具唱诗班元素和流行元素。记者巧妙把原创歌曲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大胆借鉴了MV的手法进行制作,创新报道手法,极具可看性。

社会效果

    报道在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播出,并在新媒体端引发广泛反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转发并成为公祭日微博热点推荐内容;视频通过荔枝新闻app、江苏新闻微博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推送,播放量超过280万。“好听”、“感动”成为观众和网友收看之后的关键词。该片还通过江苏国际频道在海外传播,并在国际友人中引发热议:梅根的父亲Stephen Brady评价该片“传递了他和女儿共同的心愿,从报道中看到那么多国际友人的后代都在为和平努力,非常鼓舞人心。”曾多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的法国友人Christian Poirot评价该片意义深远, “这首和平之歌让人感动。一段苦难的经历会让一个国家更加强大。我们全人类应该共同铭记那段黑暗的历史,守望和平。

推荐理由

    报道以一首歌曲为切入点,凝练地讲述了国际友人后人们循着先辈足迹,一次次发出和平之声的动人群像,以及中国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深化了和平主题。
    报道具有国际视野,深层次表达出南京——中国——世界对和平理念的坚定。报道内容详实,画面精美,讲述感人并鼓舞人心。
    这是一个电视新闻短片。在3分多钟里,以加拿大17岁女孩儿创作并演唱的一首怀念歌曲为线索,并以此为背景旋律,作为主题主线的烘托,表达了作为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际友人的第四代后人,也是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祈祷。揭示了面对邪恶暴行,中外普通民众世世代代传承着的共同的善良天性和对正义的守护。片子里看不出明显的政治渲染,但又能在恰当凝重的叙事氛围中,给当代人们带来团结、共勉、向善、阳光的正能量。作为对外传播作品,有意义。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67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