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汇聚涓滴细流 书写人间大爱

2020-11-27 09:26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汇聚涓滴细流 书写人间大爱

——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驻马店记者站站长杨晓东

  “这次战‘疫’,凸显了在灾难面前每一个普通人所奉献的涓滴细流也能汇成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近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驻马店记者站站长杨晓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就地转为“战地”记者

  “一头干净的板寸,爱穿黑T恤、西装裤,右手夹着采访包,见人‘自来熟’,金丝眼镜后的眼睛总是弯弯的,露出善意的微笑。”这是杨晓东给同事们的印象。

  杨晓东家在武汉,1月21日,他刚回武汉探亲两天,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就暴发了。

  1月26日晚,河南省派出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决定让杨晓东就地转为“战地”记者,跟随医疗队采访。

  阴雨连绵的天气笼罩着空荡荡的城市,原本人声鼎沸的街道总能听到救护车的鸣响。“刚开始确实让我感到焦虑和绝望,透不过气。”杨晓东说,面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谣言,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更要凸显主流媒体定盘星、压舱石的价值担当。特别是看到同行的河南医护人员置自身安危于度外、视病人如亲人的牺牲和奉献,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他顶着身心的巨大压力,推出了《我们来就是要打硬仗的》《有爱的生命才有温度》《谢谢你们给了我生的希望》等50余篇稿件。

  为战友担惊受怕了好多天

  2月10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前方报道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杨晓东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他一方面积极为大家协调防护器材,尽最大努力保障前方记者安全;另一方面将最真实的“战斗”场面传回本部,推出了《战“疫”使者——记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河南医护人员》《郑医护士邵青青:以心换心,用爱战疫》等一大批传递温暖、点燃希望的新闻报道。

  采访期间,有一件事让杨晓东惊心动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李岩、刘栋杰等为了拍一个视频,在武汉社区转运重症病人时,穿着简易防护服和七八个重症病人坐在120急救车的密闭后车厢里,待了大概两个小时。杨晓东知道后,担惊受怕了好多天。

  “医疗队有专业的感控人员和一整套消杀流程,但我们连专业的防护设备都没有,如果当中有一个人感染了,是无法向集团和战友家人交代的。我们又经常跟随医疗队采访,和医务人员接触,万一因为我们感染了医疗队怎么办?”杨晓东说,因此,即便是前线记者也尽量减少见面。同事李凤虎刚来的时候说:“精神压力太大了,晓东啥时候你能不能送两瓶酒过来,晚上写稿子累了可以喝两杯减减压。”过两天,李凤虎又说:“你别送了,风险太大了。”

  “首批医疗队返程那天,省领导点名表扬的张卫青、李俊姗等几名医务工作者,都是我们最先报道的。”杨晓东自豪地说。

  找手机的故事令他震撼

  “把恐惧变成勇敢,是我这一生的光彩。”有医护人员这样说。抗疫期间,杨晓东每天都被医护人员的精神鼓舞着,他的笑容也一点点被找了回来。“采访过程中,我被他们的奉献精神驱散了恐惧、点燃了希望。”杨晓东说。

  在武汉期间,他多次流着泪、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有不远千里来到武汉重症病房里做保洁员的义工,有绽放生命奇迹的首批治愈出院的84岁老人,有命悬一线相互鼓励的亲兄弟……郑大五附院的李小乐,是医护人员中带给杨晓东最大震撼的一个。“病人去世了,遗体已经过消毒处理放到装尸袋里,但病人家属想要病人的手机,当时李小乐在清理遗体时没发现有手机,他就壮着胆子,把袋子打开,最后在病人脖子底下找到了手机。”回到郑州隔离期间,杨晓东写下了《英雄的模样》这篇文章,“是哭着写着,因为这些人太让人震撼了”。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此次战‘疫’,使我更加坚定要认真践行“四力”,用带有温度的笔触,为这个伟大时代放歌、抒写。”杨晓东说。(记者 吴明娟)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546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