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践“四力”访脱贫 优秀新闻工作者见证奋进腾冲

2020-12-11 20:1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11月30日至12月4日,中国记协组织来自中央和地方39家主流新闻媒体约4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和资深夜班编辑赴彩云之南、秀美腾冲休养调研。

记者们聆听云南省保山市委党校杨一涛教授讲党课。

  活动期间,大家聆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党课,参观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五合乡帕连傣族等少数民族村寨采访脱贫攻坚典型,考察高黎贡山生态文明建设、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腾冲市融媒体中心发展等情况,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感受云南绚丽自然风光、厚重人文历史和繁荣发展活力,共同见证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日新月异、蓬勃向上。

  用脚力丈量脱贫攻坚的民生之变

  行走在调研路上,司莫拉的澎湃热情,“银杏村”的赤橙黄绿,帕连的诗意远方,都让人印象深刻,但古村古寨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百姓群众发家致富的崭新风貌,最让人难忘。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采访。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编辑记者们深入青山环抱、泉水潺潺的司莫拉佤族村寨,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带来的“司莫拉效应”。

司莫拉佤族村的爱心脱贫超市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张天南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来过的村头小卖部,如今作为爱心脱贫超市,群众用考核积分换取物品,小卖部再用积分兑换现金,实现脱贫致富,不再是梦想。科技日报社左常睿说,如今的佤族村家家户户都加入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全村已彻底摘掉“贫困帽”奔向幸福小康路。求是杂志社夏明月说,当地政府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构建产业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茶叶和中药材种植、生猪和土鸡养殖等,实现了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采访。

  走进被称为“银杏村”的固东镇江东社区,满村尽带黄金甲的美丽景象让编辑记者们赞叹不已,更为感慨的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幸福与底气。

云南腾冲市固东镇银杏村远景

  中国电力报社孔剑菲说,以前银杏村水路电“三不通”,现在充足的供电服务,让农家乐老板黄刚金对靠生意致富底气十足。法治日报社吴怡说,固东镇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闯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群众致富的新路子。中国青年报社雷宇说,当地政府帮助银杏村修通了道路,沉寂千年的古村落,如今已是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昔日的极贫村变成了“首富”村。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固东镇银杏村农家小院采访。

  用眼力寻觅奋进腾冲的勃勃生机

  从文化扶贫到幸福村寨,从艺术乡建到诗意湿地,一堂堂生动的实践课带领编辑记者们,用心用情感受腾冲经济社会、民族团结、历史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日新月异,见证奋进中的边关重镇焕发无限生机。

司莫拉佤族村周边的生态美景

  在曾经被称为“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的贫困村寨司莫拉佤族村,编辑记者们一致称赞这里真正成为了“幸福的地方”。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采访。

  新华社记者黎昌政、中国日报社孟哲等记者说,佤族娃娃餐桌上有了六个可口的饭菜、村里盖起了一栋栋新房、路边摆摊的村民用上了移动支付……佤族村民用感恩奋进的澎湃热情大步走上小康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张佳、光明日报社吴娜、南充日报社何德敏等记者感叹说,司莫拉村未来将围绕打造“幸福·旅游+”产业,融入全域旅游产业结构转型,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村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村采访。

  在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村,废弃的墙、空置的地,通过艺术家的创意都变成了一件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美丽傣寨正在艺术的熏染下蝶变新生。陕西日报社戴树民说,帕连的墙壁会说话,静静的墙壁通过色彩、文字和灯光与你对话,告诉你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西藏日报社周辉说,艺术乡建是帕连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思路,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艺术共舞,活跃乡村文化,带动旅游发展。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村采访。

  行走于腾冲北海湿地,泛着涟漪的湖蓝水面,点缀辉映的草排栈道,宛如一幅素雅山水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编辑记者们。浙江日报社严沁说,宛如人间仙境的北海湿地,既是生态中国的生动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未来必将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生态建设中。辽宁日报社董翰博说,北海湿地是全国罕见的一大奇观,如今当地正在强化湿地生态功能,这颗漂浮在腾冲大地上的生态明珠,已然成为生态文明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用脑力思索媒体融合的有益经验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新生事物,是时代命题。在腾冲市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们就节目如何制作、机制怎么调整、栏目怎样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认真总结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经验,充分体现务实态度和探索精神。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融媒体中心考察。

  腾冲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两年来,着力探索“新闻+”的无限可能,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良好成效。

  云南怒江报社王靖生说,创新拓展“媒体+商圈”模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直播带货,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为群众开辟出一条脱贫摘帽的新路子。宁夏日报社黎明说,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再融合”“媒体+扶贫商城”等创新项目,在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打造出一系列爆款产品,成为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的“大媒体”。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融媒体中心考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腾冲市融媒体中心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报道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抗疫宣传。甘肃日报社曹蕾说,融媒体中心采取一次采访多渠道发布方式,从相“加”到相“融”,在战“疫”中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让鲜活可感的腾冲故事传遍四方。青海日报社郭靓说,腾冲融媒体中心自成立以来,合人、合心、合力、合机构,在信息聚合、舆论生成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腾冲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用笔力记录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

  调研中,新闻工作者们考察了历经600多年沧桑巨变、具有独特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的和顺古镇,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等爱国教育基地,生动记录腾冲蓬勃发展背后的厚重历史底蕴和强大精神力量。

记者们在云南腾冲市和顺镇和顺图书馆考察。

  在人头攒动、书声朗朗的和顺古镇图书馆里,当地马站中学组织一群初一学生正在读书看报。工人日报社邓崎凡说,这里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是当地群众的重要文化中心,朗朗书声穿越百年尤为珍贵。中国教育电视台火秦楠说,很难想象古镇会有这样一座保藏珍贵古籍万余册的图书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常态,一代又一代和顺人,用共同理想擘画了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景。人民法院报社张伟刚说,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这座“文化之津”在继承历史文脉同时,更为全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们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编辑记者们痛惜国耻国殇、缅怀革命英雄,被抗战将士们英勇事迹深深感动。江苏交通广播网谢蕍说,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远征军用生命吹响了民族崛起的号角,我们要把这段英勇抗战的历史记录好、传承好。津云新媒体齐竞竹说,今天国殇墓园背后是幸福恬静的腾冲小城,小城的背后是祖国的锦绣河山,是永远打不倒的民族大义。吉林日报社李晓静说,讲不完的抗战故事、写不尽的革命情怀,英勇奋战的基因已融入腾冲人骨髓、成为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桂清萍)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582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