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

2021-10-26 14:3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报纸/通讯社文字消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梁现瑞、王眉灵、王代强

编辑

李淼、栾静、张飒

刊播单位

四川日报

刊播日期

2020-07-01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第七版

作品字数

(时长)

912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2020年6月30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路通车。这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其通路通车,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标志。   四川日报对阿布洛哈村的关注和报道已持续了十余年。在此次通车前,记者又专程徒步入村蹲点数周,详细了解村里情况及道路修筑期盼与难点,为后期通车报道积累了丰富素材和采访资源。   作品从阿布洛哈村车路双通的现场讲起,将现场公众的欣喜、打通阿布洛哈村的不易、村民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娓娓道来,生动呈现“最后一条通村公路通车”的里程碑式意义。作品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文字简练,短小精悍,可读性强。结构上,以通村客车开头、以通村客车收尾,首尾呼应,寓意新的明天正在到来,结尾饱含希望和光明。   本文意义重大,选题典型,以大凉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通车,反映全国脱贫攻坚冲刺阶段节节胜利的可喜态势,折射出中国扶贫伟大奇迹的来之不易。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阿布洛哈村有着独特的成长历史,一直是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早在通车前几个月,四川日报记者就徒步进入该村驻村蹲点,采写了系列驻村日记,经川观新闻客户端连载,影响力广泛。在其车路双通的历史时刻,我们谋划、采写走在前,集中在车路双通的当天,通过四川日报全媒体各平台进行矩阵传播。   当天的融媒体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新媒体类,有提前采写制作的短视频、微纪录片、深度报道等,也有及时性的现场直播、现场特写、新闻人物采写等,随着车路双通历史时刻的到来,通过川观新闻客户端、四川在线网站、四川日报微博微信等多平台推发、送达,整组产品有策划、有层次、有节奏,既有及时性内容、也有历史厚重度,收获好评如潮。二是纸媒类,次日出版的四川日报精心制作推出消息报道,赋予了更多的增量信息,为整个报道收了豹尾。   整组报道全网点击量、阅读量超3000万次,被广泛转载,达到了广泛传播、让更多受众知晓的效果。




    四川日报对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建设的率先报道,打响全国关注“最后一路”的第一枪。四川日报发挥地方媒体的下沉优势,派出骨干采编团队长期驻守大凉山,将十几年来对阿布洛哈蹲点调研所积累的丰富素材,与新技术手段充分结合,多平台、多形态的全媒体报道,既生动及时,又富有历史厚重感。   报道为阿布洛哈村的通车留下了历史性的纪录,也为中国脱贫答卷的完成添加了鲜活一笔,受到党政领导、脱贫一线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点匠心独运:   1、写一条路又不止写一条路。通过一条公路建设,带出了全省通村公路建设全貌,凸显出“最后一路”的历史性成就。   2、写当下事又不止写当下事。在车路双通的报道中,通过回溯村庄特殊历史背景,凸显建设艰辛,让作品显得更为厚重。   3、写村里人又不止写村里人。报道中,既有村民的欣喜,也有帮扶村里17年的林强的期盼,还有建设者的如释重负,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展现出阿布洛哈的今日之喜和明日之愿。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 年    月    日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