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读

2021-10-26 14:3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上半年】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持续增收,哪些短板待补齐——疫情冲击下的农民增收调查(上)

发表日期

2020-04-13 

作品评介

该报道紧扣中心工作,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难点,编辑与记者的前期准备充足、调研深入、采访扎实。在疫情防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三个大主题的“叠加”中,编辑与记者通过努力践行“四力”,写出了“冒着地气”“沾着露珠”的鲜活深度报道,不仅探讨眼前的助农增收工作,更着眼长远,为增强农业、农村长期抗风险能力、完善防“返贫”长效机制,提出了好建议,展现了党报编辑与记者的为民情怀和新闻专业素养。

采编过程

在2020年春耕农事关键期,浙江日报编辑与记者密切关注农民增收情况,策划了独立调查类报道《疫情冲击下的农民增收调查(上、下)》。
在前期采访阶段,记者以小分队形式,前往杭州、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6个设区市,通过一周时间分组对20余个村庄蹲点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又精心组织成文,逻辑清晰,语言朴素,新闻事实则层层剥笋、跃然纸上。
后期组版阶段,编辑在精编稿件、雕琢标题的同时,又精选文中浙江各地恢复农业生产、文旅经营的数字要素等,制作成图表加以解读,让专栏呈现大气流畅、层次分明、信息丰富。
该报道是《深读》专栏代表性作品之一,报道以问题为导向,发现农民增收的模式渠道、方式方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并就如何更好解决政策对接的精度、产业扶贫的力度和帮扶工作的准度等三大困扰基层的难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全媒体传播实效

报道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回应群众关切热点,刊发后线上、线下传播运营,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的点击量达到342598,新华网等央媒网站,新浪等新闻门户网站,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等省内各地新闻网站纷纷转载。

社会效果

报道引发了不少扶贫干部、低收入农户的共鸣,意见建议得到了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地方政府的采纳和重视,为浙江农民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半年代表作作品内容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持续增收,哪些短板待补齐——疫情冲击下的农民增收调查(上)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编者按:疫情冲击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目前,各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助农增收。本报记者在丽水、衢州、温州、台州、杭州多地调查发现,农民增收的模式渠道、方式方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的瓶颈亟待解决;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对政策的精度、产业扶贫的力度和帮扶工作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报调研组

  山间的明前茶来不及采摘,田头急需的农资运不进村;上万名缙云烧饼师傅“赋闲”在家,数千常山阿姨面临降薪……

  记者在我省多地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一季度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经营受到干扰;农民返岗复工、外出经商,出现了延迟状况,增收面临压力。

  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已经连续35年领跑全国。但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仍凸显了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农民就业方式不够多样、就业渠道不够开阔、农村各类人才短缺等现象。

  其实,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等问题正是我省乡村振兴、农民进一步增收奋斗进程中面临的瓶颈。今年我省提出“为发展聚力、为企业赋能、为小康增色、为治理提效”的“四为”工作导向,主要内容就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确保广大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补齐短板,既是疫情过后我省加快恢复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品种单一暗藏风险

——增加种植品种,延长加工链,拓展销售渠道

  茶叶、杨梅、椪柑、竹笋……我省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去年全省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22.88亿元,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面对疫情,本是特色的产业却暗藏了风险,品种单一性,让不少特色农产品从种植、管理到销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抵御风险的免疫力还不够强大。

  茶叶是缙云县胡源乡的支柱产业,该乡茶叶种植面积8000余亩。全乡1.5万余人,几乎家家种茶。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就能增收5000余元。但今年早茶抽芽时节,销路不畅,原本往年价格超过60元一斤的明前茶青,现在40元都没人来收。

  桐庐瑶琳镇,是著名的早竹笋产区,上万亩早竹笋滞销,价格从去年同期的每斤20多元降至2元左右。仙居杨梅闻名遐迩,总种植面积13.8万亩,原本预计年产值能超过7亿元。但受疫情影响,今年杨梅修枝、施肥等春季管理工作,比往年推迟了半个月,杨梅有减产风险,农民种杨梅的收入打上了问号。

  “特色农产品,往往是一镇一村集中打造的产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胡源乡党委书记丁伟华说,“但另一方面,‘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也导致在面对灾害时,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段时间,许多农户、乡镇干部开始重新审视所在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试图通过增加种植品种,延长特色产品的加工链,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来对冲因为疫情带来的损失。

  比如在胡源乡,通过工艺更新,茶叶从卖一季到卖全年。今年,乡里联合辖区内的茶叶企业仙都黄贡公司,捕捉市场热点,研发推出新品种“工艺白茶”。该新品种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第一批茶青“供不应求”,但第二、第三批茶青“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且用夏茶、秋茶也可制作;同时“工艺白茶”具有鲜爽甘醇、储藏时间长、药效性能佳等特点,市场潜力巨大。“弃采”的末期茶青实现“变废为宝”,有望帮助农民实现亩产值增收3000元以上,疫情导致的春早茶损失可以从春晚茶、夏茶以及秋茶中补回来,为农民提供了可靠保障。

  增加种植品种,让特色农产品从卖一样到种多样转变。“幸亏在葡萄地里套种了一季芥菜,可以弥补一点损失。”缙云双溪口乡东里村村干部项喜东有些庆幸。东里村是有名的葡萄种植村,近两年,市场葡萄品种越来越趋同,价格波动大。去年,为了助农增收,村里在葡萄地里套种了30亩芥菜。芥菜抢收腌制后已被订购,预计能增收15万元。套种芥菜,降低了疫情期间农资进入受限、葡萄管理跟不上,带来的减产损失。

  销售渠道窄,是阻碍农产品销售的又一个瓶颈问题。许多特色农产品往往在一地大规模种植,但在采收时节,传统销售渠道一旦受阻,往往造成产品积压,价格“踩踏”。

  这种现象在疫情期间集中显现,衢江的椪柑、常山的胡柚、永嘉的茶叶、桐庐的竹笋等均因上门收购、线下零售基本停滞,导致价格直线下滑。

  这次疫情,让一些农民对网络销售渠道有了新的认识。比如,以前“叫好不叫座”的浙江“网上农博”平台,成了大家的“香饽饽”。缙云不少农户联系了县农业局,想要通过“网上农博”销售茶叶、芥菜、鸭蛋等农产品。但“网上农博”要一定的资质和规模,只能解决一部分大户的销售需求。

  为此,各县也调动起各类资源,利用各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社交网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以惠及更多农户。

  在桐庐,当地组建了由农业企业、电商平台、配送公司在内的“食材保障联盟”,网上销售,开展同城配送行动,累计销售农产品8万余斤。

  在衢江区,副区长、乡镇干部、村支书则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上,变身“带货员”,开拓线上市场,累计销售柑橘200余万斤。

疫情期间,网络为不少手握优质农产品的农户打开了新通道。这扇大门不会因疫情结束就关上,线上销售将成为不少农户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的新选择。

工资、经营收入变量增多

——练好产业内功,扩大品牌效应

  资源禀赋一般的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能领跑全国,这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乡村旅游等多渠道的增收方式。为此,浙江还收获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品牌,比如“缙云烧饼”“常山阿姨”等。

  但今年,无论是缙云的烧饼师傅,常山的家政阿姨,还是在村里办民宿的村民,收入都受到了影响。

  据统计,缙云县一共有1.9万余名烧饼师傅在外做烧饼。“一个烧饼桶,一年20万”,这在缙云是很寻常的事。但今年,以县里著名的烧饼村岱石村为例,烧饼师傅们直到3月20日才陆续准备出门,“店开了也只能做外卖,烧饼要现做现吃,外卖不好吃没人要。”在上海做烧饼的村民蒋连文说,今年前两月收入减少了至少3万元。

  常山是劳务输出大县,县里家政从业人员有7000余人,长期在外就业4000余人,去年月均收入6000余元。目前,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常山阿姨”的市场行情逐步恢复,但义乌、温州等地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普通家政员薪资下降10%左右。

  疫情期间,烧饼铺没有开张,民宿、农家乐停业,阿姨无工可做,但大家都没有闲下来,许多人都在为复工复产以更好的状态回归做准备,“要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出门务工不易,外出经商也受阻,但认准的路大家都坚持要走下去,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不能丢。

  “烧饼是缙云坚持多年的富民产业,面对坎坷,更要做好内功。”近段时间,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继续推进烧饼产业标准化建设,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做好营销。今年元旦,某千万粉丝的美食博主,新年第一餐就做了缙云烧饼,引来了大流量。这背后是缙云人长期以来对烧饼产业的营销推动。今年,通过标准化打造,缙云菜干、小麦种植、缙云烧饼桶等原辅料供应等已经实现本土基地化建设,缙云烧饼的品质将更上一个台阶。

  面对疫情,常山阿姨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则联合常山县人社局,为阿姨们推出了“家政网课”,通过钉钉直播、微信授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将停工的收入淡季转化成学习旺季,为疫情结束后家政员快速就业上岗积累技术资本。“阿姨的能力越强,常山阿姨的牌子就越响,大家的薪资水涨船高。”常山阿姨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乡村旅游也没有因为疫情停下继续发展的脚步。虽然一季度生意惨淡,但不少不管是从业的农户,还是乡镇干部,仍然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每年的3月中旬,是缙云县双溪口乡举办杏花节的日子,此前乡里已举办了9届,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赏花粉丝。乡里的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因为花期而被带热。

  但今年为了避免人群聚集,线下的杏花节停了。乡里把第十届赏花节从线下转到了线上,推出网络杏花节,喊出了“云赏花,把整个春天送给你”的口号。据统计,云赏花吸引了300多万的点击量,有网友打出弹幕,“一定要在疫情结束后,回到双溪口乡看花赏景、品美食”。

“杏花节热度不减,双溪口乡的吸引力就仍然在。”乡党委书记王华云谈了坚持要办杏花节的原因。他认为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依然旺盛,作为一个农业乡镇,双溪口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的山水元素、独特的民俗风情、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农产品原产地的优势。这些都将是人们在疫情过后放松、消费的首选项。

各类人才愈发稀缺

——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所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雁”。疫情期间,我省部分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基层农技人员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乡村只有留得住人,才经得起风险考验,增收才有保障。

  武义县三坑口村掩映在绿水青山中,如今,年近五旬的茶厂老板张华沛,是常住在村子里最年轻的人。这两年,每到茶叶采摘季,他都苦于找不到工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素质结构性下降,让招人的成本越来越高。”张华沛说,自己投资已逾千万,但做农业的热情却在慢慢消磨,疫情期间感触更深。

  桐庐莪山乡禽洪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建洪也有同感,不过他缺的是愿意扎根农村的经营管理人才。春节期间,公司积了25吨鸡蛋销不出去。但女儿一回来帮忙,形势就不一样了,她通过“网上农博”平台,顺利将库存销售一空。陈建洪说,每年到公司打零工的村民也有100多位,但年龄基本在60岁上下。眼下,新平台、新需求、新模式层出不穷,他越来越感觉自身理念局限,“就希望女儿能留下来帮忙。”

  农业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田头的农民则需要技术的“赋能”。

  武义县大溪口乡,因为省农科院专家卢华兵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去年他带来的水果玉米,一上市就成为市场的“新宠”。但今年全乡村民巴望着的30万株水果玉米苗,因疫情期间卢华兵无法赶到田头,而受到耽搁。最后,辗转多人,农民才拿到种子,育出了秧苗。“要选用新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农技员离不了。”乡干部徐发仁说。

  “人的回归”最为关键,去年我省发布文件,提出要实施“两进两回”战略,让“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这是破解乡村要素制约、加速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喜的是,各地已在积极转变人才的理念,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所为。

  比如,缙云县对偏远的山区乡镇,特别选派了年轻干部,疫情期间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在胡源乡,90后扶贫专员郑超,疫情期间为低收入农户讲解政策,上门服务,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为了破解农户茶叶销售难,郑超还和同事们手绘了一份“茶叶地图”,图上茶叶品种、产量、分布区域一目了然。茶商来到胡源,按图索骥就能上门到农户家中,快速完成采购。

  最近,缙云又成立15支农业服务队,为乡村提供常态化服务,摆脱疫情影响。服务队配备若干名技术专家和年轻干部,他们分别联系一个村、一个农业经营主体、一个农业产业基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服务队上门提供技术指导,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

  疫情过后,桐庐决定在扶持传统农业的同时,政策制定上将更加注重“新农民”的培养。一方面,县里主动与农业院校协作,为年轻人深入农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重点培养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等,让农村有更多的“原生专家”。

在武义,张华沛或许不用担心太久,县里在3月底,已确定把“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来执行。县委、县政府将依托乡贤,全力打通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下乡”通道,让更多的年轻人安心下乡、扎根乡村,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发展。

  (本报记者 裘一佼 施力维 沈晶晶 徐子渊 于山 通讯员 刘斌 李增炜 钱凌芸)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文泰高速公路通车,浙江进入陆域“县县通高速”时代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发表日期

2020-12-23 

作品评介

文泰高速项目是浙江省实现“十三五”陆域“县县通高速”目标的最后节点工程,是浙江交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通车次日,该深度报道与消息稿、言论同步刊发,形成了及时、多层次的新闻报道体系。该报道与从道路建设历史、沿线百姓获得感、项目建成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解读,全面报道了这条高速公路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事件深度报道。

采编过程

文泰高速是记者多年跟踪报道的项目,4年建设过程中,记者先后去过7次,这次通车报道,记者提前4天赶到现场,采访了建设者、沿线百姓、政府部门,获得了丰富的现场素材。组版过程中,《深读》专栏的编辑精心编排,反复打磨标题;选用大全景照片,同时大小图精巧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主稿之外,还配发链接报道,介绍了浙江省交通网的重大工程,并解读其意义、影响,丰富了版面的信息含金量。

全媒体传播实效

文字稿及同期配发的多条视频报道点击量合计超过48万。该报道先后被学习强国、央广网等主流媒体平台及多家省内媒体、行业类媒体转载。

社会效果

报道刊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浙江交通建设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关注在陆域“县县通高速”后,何时才能实现岱山等海岛县的高速通车。报道坚持实事求是,受到了从政府部门到其他媒体的一致认可——当时有些媒体特别是新媒体都写的是“县县通高速”,在我们的报道发表后,有关部门的通稿特地修改为“陆域县县通高速”,众多媒体报道后来纷纷进行纠正,凸显党报公信力。

 


下半年代表作作品内容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文泰高速公路通车,浙江进入陆域“县县通高速”时代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12月22日,文泰高速公路开通。这条高速公路全长55.96公里,概算总投资约109亿元。它地处浙南山区,路程多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上,是目前省内地形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被誉为浙江“天路”。从2018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1000多个日日夜夜,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浙南山区的泰顺因它作为我省最后一个陆域县连入浙江高速公路网,当地37万人迎来了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浙江从此进入陆域“县县通高速”时代。

浙江“天路”如何炼成

  2017年10月底,当文泰4标项目经理范远林作为文泰建设大军“先遣部队”一员首次进山勘探时,迎接他的是比人还高的荒草。“根本找不到落脚点。”范远林回忆说。3年操劳,1986年出生的他已满头华发。

  面对高山峡谷,首先要修筑大量施工便道才能抵达各个施工作业面。在前期勘察中,建设者们扛着仪器、拿着镰刀在大山里跋涉,有时甚至要手脚并用,抓着藤蔓攀爬查看地形。实在难以到达的地方,他们请当地“蓝天救援队”专业登山人员协助,才完成了勘测。

  腰上系着安全绳,在悬崖峭壁上打爆破炮眼、排危石、插杆、挂网……这是便道修建初期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他们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在峭壁深谷间,为56公里长的文泰高速,开辟出130多公里的施工便道。从高处看去,这些便道傍山临崖,像扭来绕去的“麻花路”,步步惊心。

  “最长的一条施工便道长19公里。”浙江省交通集团文泰指挥部指挥张仲勇介绍,前期建设难度异常巨大,作业人员本着“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开拓精神,开出了一条条运输生命线,四个标段4461名作业人员和548台机械设备才得以顺利进驻,为主体工程全速推进打开了局面。

  凿开高山,还要横跨深谷,洪溪特大桥,就是要“硬碰硬”,在被洪溪切割的峡谷间架起一座墩高177米、跨径265米的矮塔斜拉桥,是整个文泰高速最难的节点工程。以桩基施工为例,洪溪特大桥主墩承台位于陡坡悬崖上,施工桩基前需要进行桩基基础及边坡开挖和防护,仅驾驶挖机爬上山顶就用了近2个月。

  洪溪特大桥是亚洲最大跨径矮塔斜拉桥,南浦溪特大桥为浙江省高速公路同类型桥梁中跨径最大的上承式钢管拱桥,此外,国内首座波纹钢腹板工字型组合梁桥飞云江大桥、采用波纹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的珊溪大桥、葛溪大桥、南山大桥,在文泰高速“桥隧俱乐部”的称号背后,每一座桥梁的搭建,每一个隧道的挖通背后,都包含着建设者的一路艰辛。

  “纵身绝壁深谷,跨越这最险的天堑……”12月21日上午,在即将通车的文泰高速洪溪特大桥上,一群来自浙江交通集团的文泰高速建设者唱响他们的原创歌曲《梦圆文泰》。

  浙江交工文泰4标党支部书记章长广和他的团队是这首歌的贡献者,他们用4天时间自己作词,请人谱曲,倾情演唱,简单的歌词饱含真情。章长广介绍这首歌的来历时热情洋溢,毫不掩饰对自己团队的赞赏。“我们是一个80后带领的90后团队,70%都是90后,主力是2017年和2018年的大学毕业生,才出校门即上工地,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文泰高速是一个挑战性的项目,但正是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践中,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

37万泰顺人翘首以盼

  位于浙江南端崇山峻岭的最深处,泰顺是全省最后未通高速公路的内陆县。被重重大山封锁,“出山”成为泰顺人民十分迫切的一件大事,“飞跃”在浙之巅的文泰高速,将他们的高速梦照进了现实。

  征迁是很多工程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但在文泰高速上,却是另一番景象。“造高速要征迁的时候,我们开了听证会,没有一个村民投反对票。”南浦溪高速出口边上的新兴村党支部书记夏念藏说。以往最复杂的征迁工作,在文泰高速仅用了10个月就实现主线政策处理“清零”,成为全省完成主线政策处理用时最短的一条高速公路。张仲说:“极少有一项工程,当地百姓会如此配合。”

  汤垟是罗阳镇鹤联村月山下自然村下面的一个小村庄,现在这里是高速的泰顺出入口。以前从这里到泰顺县城是将近7公里盘山路,如今是1.2公里宽阔高速接线。“刚开始测量时,很多村民就自愿过来帮忙砍树、开路。那是最闷热的8月份,村民会熬草药汤等他们来喝。这些年村民大都在外打工,山里荆棘丛生,小路都不好认,两位80多岁村民大爷主动背上柴刀带路。”鹤联村支书沈光青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希望之路、致富之路,村民很支持它的建设。

  村庄不远处,有项目正在建设中:余姚客商投资2亿元的明德学校;国宏地产投资6亿元开发的商品房;投资14亿元的浙南国际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通往县外的长途车站也将建起来.……

  对于泰顺,交通限制一直是痛点。县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林凤超说:“我们接待的客商一批又一批,但谈成的比较少。”去年有一家北京做葡萄酒的公司,认为泰顺的海拔、气候以及优质的生态环境都比较适合葡萄的生长,“来考察之后,他们觉得交通成本太高了,项目自然黄了。”文泰高速的通车,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也让很多去当地投资的市场主体没了后顾之忧。林凤超透露,依托高速以及泰顺周边的毛竹资源,他们目前在做一个竹炭板的项目,与宁波的一家公司围绕竹木加工展开了合作。

  “路通了,我们的生意应该会好起来。”在南浦溪村里开饭店的黄加立现在对未来很是期待。他告诉记者,自己2015年到村里开店,由于交通不便,来人少,除前期投入,每年都要亏掉10万元。

  县文旅局副局长谢碧石说:“高速开通后,南浦溪成为温州到泰顺的第一个景区,只需1小时车程。”除了交通便利,高速建设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信心。谢碧石提到,从文泰高速建设传出消息开始,就陆续有旅游项目在文泰开展投资建设,比如建设中的矿坑冰城、玫瑰小镇,还有总投资166亿元的氡泉项目等。

  被称为“桥隧俱乐部”的文泰高速,架起了33座桥,享有“中国廊桥之乡”之称的泰顺,同样有33座古廊桥,这是一种美丽的“巧合”。群峰叠翠,溪水潺潺,在南浦溪大桥,古色古香的木拱廊桥与之遥相呼应,从千年廊桥文化到“浙江天路”文泰高速,都印证着深山里交通出行方式的变迁。正如《梦圆文泰》所唱:“路是小康的铺垫”,伴随着大山之间美丽高速公路的横空出世,泰顺将踏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12月19日,在即将通车的文泰高速公路上,“携手奔向幸福路”庆祝文泰高速通车全民健身跑活动在文泰高速主线开跑,700多名项目参建者和跑步爱好者踊跃参与。“这条路,是37万泰顺人翘首以盼的”,不论是建设者,还是当地政府百姓,几乎每个人都会说类似的话。他们盼的,不仅仅是这条路,还有它带来的开放和发展机会。“携手奔向幸福路”,用这句来描述文泰高速的通车,恰如其分。

出行幸福感再提速

  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这3个直辖市和10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面积小、多平原的京、沪、津三直辖市较早就实现了“区区通高速”。

  今年元旦,文泰高速先行段泰顺县城至友谊桥段3公里开通,浙江实现了陆域县县有高速,不过因为这段3公里的高速路直接连通的是福建高速路网,所以浙江没有宣布“县县通高速”。

  过去一年里,这段路只是放行车辆并未收费。每天进出的车流达1700多辆,大都是当地南下福建、广东的车辆,沿着这条路到寿宁半小时,到宁德不过一小时,到福州只要3小时,而泰顺县城到温州走省道也要3小时。泰顺人自嘲说“福建太近、温州太远。”

  为何浙江“县县通高速”和周边省份相比稍迟?除了浙江山海阻隔分割交通网的地貌因素外,市场因素是主因。

  和周边大多数省份由省里主导建设高速公路的体制不同,浙江的高速公路建设市场是个开放系统,国有、民营、省里、市里、县里都可以投资。这极大地丰富了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来源,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发达区域、收益好的高速公路大家抢着建,边远地区、深山区、投资效益差的高速公路项目难落地。

  比如刚通车的文泰高速公路,概算总投资109亿元,初期预测日车流在三五千辆,通车后预计每年要亏损五六亿元。但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不能只看公路直接收益的账。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认为,浙江发展到现在,交通规划要从效率向公平效率转变,在交通规划中补齐公平这块短板。而这个公平,就是补齐像泰顺这样的欠发达山区县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欠账。

  省交通集团挑起了重担。作为省属最大的国企、浙江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在省里“十三五”规划提出“县县通高速”后,它迅速联合沿线市县,筹措资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修通了文泰高速。而跨越东海灰鳖洋、投资上百亿元的舟岱高速(舟岱大桥)也在省交通集团的牵头实施下进展顺利,明年有望实现高速通岱山本岛。

  如今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浙江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愈发重视补上短板,精准服务浙江经济发展。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浙江将基本建成“3个1小时”交通圈,即省域1小时、市域1小时和都市区1小时通达。

  浙江人的幸福感正加快提升。

 

 


2020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标题

刊载日期

1月份

平湖以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红色物业”,让城市社区更有温度

2020-01-09

2月份

浙江电商平台纠纷率从5%降到0.01%以下——证据“上链” 定分止争(备注: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正常采访严重受阻,报纸版面缩减并全力投入抗疫宣传,深读栏目暂停3周,作品目录顺延至2月25日或2021年1月)

2020-02-25

3月份

西湖大学相关研究成果登上美国《科学》杂志 深度揭秘新冠病毒侵染人体那一刻

2020-03-09

4月份

“融资畅通工程”实施一年来,小微企业获得感几何? 一个世界级难题的浙江求解

2020-04-07

5月份

“疫情下的浙江产业链观察”(1)一季度业绩逆势稳步增长,浙江重大装备制造业——“重器”正过“万重山”

2020-05-07

6月份

政府购买服务,改善困难老人家居环境,浙江这项民生实事今年惠及6000户——适老化改造,于细微处暖人心

2020-06-10

7月份

草坪党课、咖吧党课、云课堂……浙江青年宣讲团新招迭出——“后浪潮音”,让宣讲更时尚更走心

2020-07-09

8月份

短短4个月,快递四巨头为何悉数将重点产业搬至桐庐——“三通一达”归乡记

2020-08-12

9月份

两年建起110个政协委员会客厅,团结联系对象涉及40多类特定人群——委员来“会客” 画大同心圆

2020-09-08

10月份

我省首次发布《浙江精准扶贫报告》,42年来全省农民收入——从165元到29876元,浙江如何做到

2020-10-13

11月份

浙江服务型制造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刚柔”相济,浙江制造悄悄在“变脸”

2020-11-13

12月份

从行政败诉率全市最高,到入选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法治赛道上,桐庐这样“逆袭”

2020-12-07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