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珠峰日记

2021-10-28 15:5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用体温焐热“罢工”仪器

  5月16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在召开了简短的冲顶动员大会后,再次出征。

  我没在动员大会现场,但从同事传回的视频中看到测量登山队员列队出征,依然感到热血沸腾。听同事说,出发前,队员们在大本营举行了家属视频连线活动。活动结束后,有几位队员偷偷地流下了眼泪。出来的时间久了,谁都会想家。但他们内心是乐观的,我从未听到过谁叫苦叫累,从未听到过谁抱怨。

  能来到这里挑战自己,重拾勇气,对于每一个参加珠峰高程测量项目的人来说,尤其对我来说,是何其幸运。17日,我决定重返大本营,一直等到他们胜利归来。

  重返大本营的路途是温暖的。一路上,我感觉到暖意从地下、从天空、从群山中透出来。雪化得快了,河道变宽了,河水汹涌湍急。大本营也暖了,过去冰雪覆盖的地方多了一条清澈的小河。但是我却暗暗担心,天气变暖对于交会组的队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冰雪融化增加了他们前往交会点的难度,穿过冰塔林时要格外注意安全,攀爬山坡时也更滑了。

  在大本营住了一夜,18日我决定前往二本营,给交会组的队员们背些零食上去,他们计划19日出发前往各点位,在上面等待觇标竖立在峰顶。我也计划19日跟着谢敏、王战胜到东绒3交会点,那是距离珠峰最近的交会点。

  我们的背包里都是给交会组的队员们带的零食,还有拍摄设备,重量已达到大家的背负极限。一开始我感觉有些吃力,有意放慢脚步。渐渐地,我找到了节奏,呼吸也顺畅起来,感觉没那么累了,一路不停,1个小时就走到了二本营。

  当我看到队旗和帐篷时,距离营地还有几百米的路程。有两个人站在队旗下望着我们的方向,在迎接我们。那是生产现场负责人韩超斌和交会组组长李锋。

  交会组队员们就要分赴各交会点了,每个人都面临艰难的行程。下午他们站在营地里开会,做“决战”前的动员,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交会组队员将在各点位坚守至少四五天,这是冰天雪地里的毅力考验和责任担当。

  上次我来时,住的是李飞战的帐篷,那天他去东绒2点执行天文测量任务。我一直对天文测量很好奇,这次终于见到他,便请教了一番。天文测量有助于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的优化,可以提升珠峰高程测量精度,获得的数据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李飞战虽然年龄不大,却俨然是个专家型的测量队员,他讲述的在珠峰测量的经历让我感慨颇深。

  天文测量,瞄准的目标是恒星,要靠天气“关照”。在大本营测量时,天气给力,但终端仪器却在低温下“罢工”了。李飞战和队友孙文亮准备了“暖宝宝”,打算贴在仪器上,可是“暖宝宝”也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而发热。没办法,他们只好把仪器放在自己怀里暖,暖了1个小时,才终于开机工作,完成了测量。

  而在东绒2点的测量也是颇费周折。在珠峰地区,海拔越高,天气就越是变化无常。李飞战和孙文亮第一次到达点位时,白天完成交会点的基础测量任务,晚上等待好天气,可一连等了3天都是阴云遍布。第二次上去依然无功而返。直到不久前,他们第三次上去,终于迎来了好天气。他们从晚上10点开始测量,一直测到第二天凌晨4点。这次终端仪器没出问题,但最低标称工作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的电子测角仪器却4次关机。不过这次他们有经验了,提前让“暖宝宝”在帐篷里发热,贴在系统终端上,把备用电池放在怀里焐热,用尽各种办法,终于完成了测量任务。

  对于因低温不能正常工作的仪器,队员们为了完成任务,一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边用身体把它们暖热。

  和李飞战畅聊,不觉已是凌晨,除了风吹帐篷的声音,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我的身体依然因寒冷而发抖,但我也拥有某种温度,让我足以度过这个寒夜。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5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