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谁是“老李”

2021-10-28 15:5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谁是“老李”

  大别山下,信阳市郊,改造中的豫南古镇——平桥区中山铺,如展开半卷的山水画。

   4月25日,一处豫南风情浓郁的小院里,各类花卉开得正好,一朵怒放的月季被主人家细心地用一根竹竿撑着。住进新居,80岁的陈金芝老人哪儿都满意,只对一个老物件耿耿于怀——前屋房顶那根黑漆漆的木梁。

  “这根梁都50多年了,我想扔,老李就是不让,说有啥子历史价值。”她说。

   1967年,陈金芝一家还在邻近的刘洼村生活,一场大火烧掉了茅草屋,就剩下一根房梁。第二年开春,乡亲们支援物料,还用这梁为他们建了新房。1982年,陈家迁回中山铺,老房梁延续使命,“撑起”三间砖瓦房。2018年,老街整体改造,这根梁刷漆之后留存下来。“房梁在,家就在”的故事跨越半世纪,引来不少人看“风景”。

   “别家院子都有名儿,好听着哩,就我这没有。这个老李,我还得找他去!”送记者往外走着,老太太口中嘟囔着,嗔怪中透着亲昵。

  这种“亲昵”,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频繁遇到,人们聊起“老李”,就打开了话匣子。比如那棵高出屋檐,有“专属天窗”的玉兰树;比如那面带着残荷,加了玻璃的土坯墙;比如曾家小院的水杉围墙、旧自行车花盆架;比如吴家小院的狗头门楼、石槽小瀑布……似乎每一处景致、每一个院落大家都说是“老李”叫弄的。

  人人说“老李”,到底谁是老李?大伙又为啥对他如此信服?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了“老李”本尊——64岁的“乡村规划师”李开良。中等

  身材、头发稀疏,身穿长夹克,脚蹬土布鞋,如果扛把锄头下田,就是标准的“农民伯伯”。单凭第一印象,很难相信眼前的老汉,竟是“最美郝堂”的主要建设者。

  “我本来就是个农民。”李开良哈哈一笑,拉着记者在一张用旧摩托车做成的长椅上坐下,说起他的故事。

  老李原本是泥瓦匠,平生就爱琢磨房子。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开良放下泥瓦刀,在平桥区肖店乡高寨村租了几亩地,一边品茶一边“品”房子。2011年4月,因为一杯茶的缘分,老李与主持郝堂村设计方案的画家孙君相见恨晚,被后者力邀参加郝堂村建设。“孙老师负责把村庄搬到画纸上,我负责把画上的村庄搬到地上。”老李回忆。

  建了改,改了建,带着支20人的工程队在郝堂干了三年,实诚的李开良“没赚到啥钱”,但结识了不少来参观考察的行家里手,见识和技艺突飞猛进。2014年,从画卷上走出来的郝堂村艳惊天下,老李也随之名扬四方。2017年,中山铺古镇改造计划启动,老李当上了“总设计师”。

  为啥人们都信老李?“老李把‘郝堂经验’带过来,不扒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改造之后老百姓照样生活,既留住了乡愁,又改善了条件,还多了机会增加收入,大家咋能不信服?!”平桥区委书记李灵敏这样解读。

   “我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研究房子。去外地参观,别人看风景,我只爱看房子构造。”老李自称“没啥文化”,一口豫南土话里却不时冒出些“历史价值”“乡村肌理”之类的时髦词儿。说到豫南民居的代表和特色,诸如新县丁李湾的马头墙、光山王大湾的火焰墙……他更是如数家珍、眼中泛光。“美丽乡村没有模板,适宜群众居住的,适宜本地风貌的,就是最好的。”他说。

  至于说服乡亲们“听他的”,老李更是有一套。“想把工作‘做到家’,就必须到老乡‘家里坐’。”李开良笑着说,遇见岁数大的,他就劝“这是给孙辈们留的”;见了年轻人,他就讲“老人们想家不得有个窝?”碰上不那么熟的,他就厚着脸皮,跟人家在马路上打招呼、坐门槛上拉家常。

  两年多时间一晃而过,中山铺的百姓都跟老李熟络起来,也在他的影响下逐渐有了审美需求——陈老太不但留下了老房梁,还把原准备在空地上再盖间房的小院扮成了小花园;老汤家的挂面坊新修了门楼,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宁小院”两姐妹贴出的对联让人叫绝:“易”润万物无大雅,“宁”静致远有小节。

  采访临近结束,我们走进一处被老李改成工作室的小院落,但见几个“90后”忙着用电脑设计图纸。“我年纪大了,在纸上画画还行,电脑搞不了,就带上年轻人一起干。”李开良说,“未来是年轻人的,乡村规划早晚要交到他们手里。”

   “你为啥还不给陈奶奶家的小院起个名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老李认真地回答:“主要是她家孩子还没想好小院将来要发展啥样的业态,名字不是随便起的。”

  夕阳下,我们与老李挥手作别。他的身影与古镇相融,原本就是画卷的一部分。

  记者手记

  美丽乡村,规划先行,谁来设计至关重要。是不是一定要拿出“海量”的设计经费,请来“高大上”的设计机构?恐怕未必。

  狗头墙,青石巷,房前屋后小池塘……中山铺老街改造让外来游客看到乡愁,也让本地居民住得舒心,背后出了大力的却是一位“农民规划师”李开良。

  与人们印象里“洋气”的设计师相比,老李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土气”,但他“生于斯、长于斯、悟于斯、成于斯”,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而这,恰恰是乡村规划师们最该具备的“硬核”。

  我省有4万多个村庄,千差万别、各有曲线,规划设计也应该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与其寄望于“外来的和尚”,不如多发掘一些本地的人才“李开良”。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