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

2021-10-28 15: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文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

语种

中文

 

(主创人员)

郑恩红、索阿娣、赵聪、李淑姮

编辑

孙喆、贺喜梅、李庆勤

刊播单位

中国航天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刊播日期

2020-11-25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2版、3版专题版、1版要闻版

作品字数

(时长)

3923  3015  1000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2020年,探月三期工程收官之战——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采样返回是年度重磅科技事件之一。   作为我国迄今为止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意在突破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等关键技术,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航天报》很早就开始系统谋划全媒体报道,紧抓嫦娥五号在工程上的四大亮点,分阶段地部署工作重点并展开采访。从长五火箭点火到嫦五返回器着陆,新闻作品的时间周期跨越23天;从闷热潮湿的南国海边到冰天雪地的北国荒原,作品的地域跨度非常大。同时,因为重大工程任务的难度较大,专家们配合采访程度不高。记者们不畏艰难、执着坚定,通过查阅学术资料、深入采访钻研、直击第一现场等方式重重突围,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开展现场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为了月球这抔土,嫦娥五号有多拼?》从月壤的珍贵性、挖土的两种姿态、怎么钻土、怎么铲土四个部分层层展开,直逼嫦娥五号的核心问题。《第一次,中国航天器从月面起飞》从嫦娥五号如何进行自主控制、发动机如何工作、月面起飞风险和难度等角度,生动呈现了“在月球发射一枚微缩版火箭”的工程难点。《“五姑娘”的平安夜》记者在零下20多度寒夜里,跟随回收试验队地面分队奔波观察,捕捉“暖宝宝”等独家细节,让冰冷的科技产品萌味十足。 

全传

媒播

体实

  

   嫦娥五号通讯与深度报道扎实深刻,既有全程跟踪体验式细节描写,又有专业好懂的解剖麻雀式科普,很好地展现了嫦娥五号到月球“挖土”并将月壤带回中国的科技壮举。作品经由全媒体平台投放,获得了业内人士和社会读者的广泛认可。其中,记者捕捉到的“暖宝宝”细节,引发全网热议,并获得新闻联播、人民网等平台转发,得到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嫦娥五号探测器从立项到成功,整整耗费了十年时间。这期间,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牵引理念,嫦娥五号集结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为我国引领人类月球开发的里程碑。但是,由于长征五号火箭的归零原因,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历过三年贮存,团队也曾因此饱受煎熬,最终他们用行动等来了成功。《中国航天报》全媒体报道以写史的心态记录下这些内容,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了社会,对科研团队是极大的鼓励,对中国航天是真正的“鼓与呼”,具有极强的正能量示范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匠心之作,同意推荐。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 年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