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0年10月14日《声动福建》

2021-10-29 15:4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广播新闻节目编排

  《声动福建》

  

  【栏目曲】

  新媒体、新思维、新行动,

  全市县、全集合、全联动,

  携手全省68家联盟台,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全方位的本土资讯;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多角度的新闻拓展;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多元素的城市声音。

  这里是《声动福建》,

  声动福建,新锐声音,动福建!

  

  主持人:声动福建,等你相见。欢迎继续锁定福建新闻广播,我是小薇。10月17号,“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在“扶贫日”到来前夕, “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研讨会在福建举行。今天的《声动“最前方”》就来聚焦这次研讨会上的热点和亮点。

  

  【栏目曲】

  有速度,有热度的,我们要说;

  有温度,有态度的,我们要做;

  有深度,有广度的,我们要追。

  《声动“最前方”》

  

  主持人:10月12到13号,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福建省委共同主办的“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在福建省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他在贺信中说,希望与会嘉宾通过交流经验,总结规律,共商推进全球减贫事业,增强战胜贫困信心,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老挝人革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纳米比亚人组党主席、总统根哥布,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主席兼第一书记、总统姆南加古瓦,中非团结一心运动创始人、总统图瓦德拉,马拉维大会党主席、总统查克维拉,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苏里南进步改革党主席、总统单多吉等通过书面或视频方式致贺,高度评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一致认为各国政党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共识,促进国际减贫合作。  

  约400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政党代表和驻华使节、国际机构驻华代表、发展中国家媒体驻华代表、智库学者等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会。在研讨会上,中国连续7年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引来与会嘉宾纷纷点赞。而在福州和宁德的实地考察也让与会嘉宾感受颇深。请听记者刘学的报道:

  

  13号,近30位驻华使节赴“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赤溪村实地考察。使节们一路走、一路看,连连惊叹《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的,今天终于在村里看到了。

  塞浦路斯共和国驻华大使安东尼斯·图马齐斯【出录音】习近平主席非常棒,他在处理贫困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以前在这里工作了很长时间,并且取得了成功,福建现在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借鉴。【录音止】

  在人民会场,大家一起观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干部群众连线的视频。在畲家白茶体验馆门口,赤溪村村民穿戴着传统畲族服饰,唱着畲族民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使节们情不自禁跟着拍手和哼唱起来。【压混】

  当使节们品尝了福鼎白茶后,更是难掩喜爱之情,用中文表达对白茶的赞赏。【出录音】好喝。【录音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赤溪村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精准脱贫之路,赢得了各国使节点赞。塞拉利昂共和国驻华大使 欧内斯特·恩多马希纳【出录音】我很荣幸参加这场活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激励。我的政党和我的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减贫事业。习近平主席说的话、做的事很激励人,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发生的变化,摆脱贫困是能够实现的。【录音止】

  为期两天的“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线上线下相结合,来自100多个国家大约400位嘉宾纷纷表示,宁德的变迁、福建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缩影,中国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他们希望能借鉴中国的脱贫经验助力本国发展。肯尼亚朱比利党总书记图朱:【出录音】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做到了!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从中共的实践中深受启发。【录音止】

  马来西亚民主进步党主席、总理对华特使张庆信:【出录音】实际上中国已经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的经验和智慧,将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中国也将成为其他国家脱贫攻坚的楷模。【录音止】

  

  【栏目曲】

  八闽脱贫纪事

  

  

  主持人:今天的《八闽脱贫纪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刚刚刘学提到的近30位驻华使节打卡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一起来了解这里如何用30年时间脱贫致富,实现华丽转身。来听百集系列报道《遍地英雄下夕烟》之《一封信让这里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栏目曲】

  曾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而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闽西苏区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精准扶贫,

  举目回望那一个个奔忙而坚定的扶贫身影,

  那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攻坚面孔,

  是强大信念意志汇聚成一往无前的洪流。

  八闽儿女以智慧和勤劳,

  滋养闽山闽水的繁茂,找寻脱贫攻坚的秘钥。

  福建新闻广播、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联合出品,百集年度历史印象志《遍地英雄下夕烟》

  

  翻开1984年6月24号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福建福鼎县的群众来信。写这封信的,是时任福鼎县委新闻科科长的王绍据【出录音】当时村里是非常贫困,它是挂在悬崖峭壁上面,没有像样的一块土地,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吃的都是苦菜、地瓜丝,小孩子都光着屁股,甚至连鞋穿都没有,非常贫困。感到我们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有责任要如实反映情况,所以说就把这个事直接寄到人民日报社去了。【录音止】

  这封来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三个月后,1984年9月2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

  对赤溪村的扶贫,一开始是就地“输血式”扶贫。原赤溪下山溪大队队长李先如【出录音】造林570亩,还有两批的羊,一户5只吧。当时我想呢,这个林啊以后大起来了,长上去了,(那更不得了了哈?)嗯,更不得了。5只羊啊一户啊,我们还会兴旺嘛,多起来。这个苗木长不上去,羊也不行,嘴巴会烂。这个两件事,好事,给我们,我们都失败了,当时就想了,很无奈,这个国家扶贫又不成功啊,那怎么办?整整十年嘛。【录音止】

  漫长的十年就地“输血”扶贫没有让赤溪村村民改善生活,如何摆脱贫困?90年代,当地决定对赤溪村各个自然村实施搬迁计划。在赤溪的脱贫路上,这是第二阶段“换血式”扶贫。整村搬迁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有学上了,大家也不用顿顿都吃地瓜米了。但2000年开始,赤溪一度乱了,村民打牌、赌博,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么在外面另有生意兼顾,要么对村里发展推动不力,对于村里的发展方向,村干部意见也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赤溪村强化了党支部在扶贫开发中的领头雁功能,原赤溪村驻村干部王纯华【出录音】新的班子呢能带领群众呢把村庄发展引入正轨,引进旅游公司,村民就从事旅游相关的一些服务行业,开农家乐啊,做餐饮啊,还有住宿啊,陆陆续续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录音止】

  自力更生的“造血式”扶贫,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赤溪村依靠青山绿水引来大城市的金凤凰。2013年,全长20.5公里的牙城至赤溪公路建成,打开了山门。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出录音】我们这些的变化也就是说来自于我们习总书记当年为我们倡导的保护绿水青山,现如今真正变成了我们老百姓山上的银行。因为我们这里的生态资源,走出乡村旅游产业路子,来带动我们农民的收入。【录音止】

  赤溪村用30年的时间,探索了一套适合自身持续发展的“赤溪模式”。200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赤溪村“中国扶贫第一村”称号。2016年2月19号,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干部群众代表视频连线,总书记说,“赤溪村的历程是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要很好的总结”,并勉励赤溪村的乡亲们要不断地向建设小康继续努力。2019年赤溪村村财收入达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698元。如今,青山绿水环绕的赤溪村已经成为全国旅游模范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片花】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福建新闻广播、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联合推出,

  百集年度历史印象志《遍地英雄下夕烟》。

  回望历史,记录以热血和奉献刻下的脱贫攻坚的“无字丰碑”!

  敬请关注!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声动福建》。说到宁德的脱贫故事,不得不提闽东的连家船民,这是福建沿海非常独特的贫困群体,千百年来连家船民以船为家,始终漂泊在海上。1997年,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深切关怀下,“连家船民搬迁上岸”被列为福建省脱贫的重要任务。连家船民的命运,从搬迁上岸的那一刻开始改写。本台记者高蓉这两天也在宁德采访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听听她发自宁德的报道:

  记者:各位听众!今天我来到宁德蕉城区闽东日报社的宿舍楼,寻访到了闽东第一位摄影记者夏念长。夏老今年已经90岁高龄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拍摄过无数照片,其中有一组连家船民的照片,跨越24年的时空,见证了连家船民搬迁上岸脱贫新生的历史变迁。这组老照片现在依然挂在夏老家的墙壁上。我们让夏老说说这组照片的故事吧。

  记者:您当时是什么时候拍了这个照片?

  夏念长:这个,第一张,八十年代拍的,1984年。

  记者:当时您过去的时候是什么样一个场景,您还记得吗?

  夏念长:三都澳外面就是官井洋,黄瓜鱼鱼汛的时候,当时这家子连家船开过来的时候,诶?怎么搞的?我们到八十年代了,怎么这么多孩子还没有裤子穿,身上就挂几条布条,就像海带一样的挂几条布条。当时,因为船开得很快,也来不及问。事后,我就想去找这一家。

  记者:这个到了2001年这张是您找到了他们是吗?

  夏念长:嗯,找到了!在霞浦溪南那个地方,叫做“老鸭头”,那个地点很偏僻,没有人住的。

  记者:他们已经上岸了吗?还在渔船上吗?

  夏念长:没有,还在渔船上漂泊。

  记者:头发花白的这是谁呀?

  夏念长老伴:这个就是那个人(船长)爱人。

  夏念长:五十几岁头发白了,所以我们叫她“海上白毛女”。以后我到了那个船上时候看到,他们在吃臭地瓜米。我一看,哎哟,这臭地瓜米怎么能吃啊?当时我没有多带钱,只有300块,拿了300块给她,叫她到街上去买地瓜米。以后呢,我就到溪南镇的党委去反映了,赶快要给他解决啊。

  记者:他们很重视?

  夏念长:嗯嗯,给他解决了两套房子,两个孩子也给他们安排去渔排那里打工。这个儿子是在连江渔船那里打工,养了两箱的裙带菜。到08年以后,我再到这个地方去拍了这个照片。这个后来孙子都养出来了。

  记者:这个也是哈?

  夏念长:这个也是孙子。

  记者:这个时候,看起来他们就开心得多了。

  夏念长:嗯,这个时候开始 “人变家变,添财添丁”,08年的时候。

  记者:您是怎么会想着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拍这一家人,坚持了这么久去记录呢?

  夏念长:因为这是我拍的我们闽东的海上祖祖辈辈漂泊的最穷的群体,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群体找出来,帮助他脱贫。看这一家子在党的领导下,现在已经是摆脱了贫困了,当然看着也高兴了,哈哈……

  记者:好的,谢谢夏老的讲述。透过跨越24年的这组老照片,我感受到老新闻工作者为脱贫事业尽绵薄之力的责任担当,更感受到曾经漂泊无依的闽东连家船民身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夏老拍摄的第一张照片里那个立在船头的8岁小女孩,现在已经是宁德霞浦溪南镇的海产养殖专业户了,家里有70多箱,300万条大黄鱼苗!数万“连家船民”不仅上了岸,住进了楼房,还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公益宣传(连家船民有了稳稳的幸福)】

  闽东连家船民,世代以船为家。一条小船,曾是他们拥有的一切。

  【出录音】我是连家船民刘明福。过去,我们连家船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漂泊无依”,社会地位非常低。【录音止】

  1997年,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深切关怀下,“连家船民搬迁上岸”被列为福建省脱贫的重要任务。连家船民的命运,从搬迁上岸的那一刻开始改写。

  【出录音】(刘明福)现在我们从“三无”到“三有”,“前有大海,后有高山,安居有靠”,过上了幸福生活。【录音止】

  海还是那片海,在海上漂泊千年的数万连家船民,却有了岸上温暖的家,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歌曲:《稳稳的幸福》】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生命做长度,

  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不会迷途,

  这是我 想要的幸福……”

  

  主持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在福建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是一批批前赴后继、奋力拼搏的八闽儿女在寻找着摆脱贫困的“中国密码”,其中有这样一批特殊的参与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用科技扶贫改善民生,他们以全球减贫事业为己任。《今日扶贫面孔》请听对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的专访。

  

  【片花】今日扶贫面孔: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他用菌草给世界贫困地区带去脱贫的希望。下面请听主持人专访。

  

  主持人:2018年APEC会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在文章中回顾了一段源于18年前的菌草奇缘,他说:“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这段佳话的亲历者便是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为了推广菌草技术,林教授多次赶赴巴布亚新几内亚。

  主持人:您第一次去巴新是1997年的时候?

  林占熺:97年5月份。去的时候人家是非常期待,到了那个卢法区的时候,这个卢法区啊当时只有5万人口,其中呢有85%的人还穿树叶,也没有一日三餐吃饭这个习惯,所以我们感觉到,作为科技工作者啊,应该责无旁贷地帮助他们。这个项目啊在那个当地推广,这个事情是得到了习近平(当时当省长),得到他的支持,特批了100万人民币对口帮扶他们,把这个项目延续下来。

  主持人:我们的这个菌草技术给他们的生活有带来哪些变化?

  林占熺:把它那个漫山遍野的没有价值的草变山珍了,开辟了增加收入、效果又好、见效又快的新的路子,(嗯)结束了它那个地方没有菇类生长的历史。对口帮扶他们,他们确实是非常感激。(嗯)我举几个很小的例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我们这个项目获得成功以后啊,这个四百多万人口的一个国家,召开了近六千人的大会。(哦)有的人是走了三天三夜,翻山越岭啊,参加这个会议。那个会场呢,中间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旗,这个旗杆啊,比他们国旗的旗杆要高,人家是以这种一种深情啊,来表达感谢的。

  主持人:在推广菌草的这件事情上,您的家人是不是也都付出了很多?

  林占熺:这个献出一条生命,三代人受累,我自己四次鬼门关回来。你只要看这几个数字就知道了,不容易!就是扶贫的时候,那个车摔下去,前面坐着的两个人死掉,我还活着。我那个弟弟占华啊,我们乡第一个研究生毕业啊,我把他放到第一线去,在安溪啊,锅炉爆炸炸死了。我那个女儿那个冬梅啊,本科就在国外读的,本来可以直接在英国读博士,我建议她,我说这个菌草事业很需要这个时候,我说不要去读了。她回来时候,没有想到去拿协议签的时候,工资一千五百块,当时她感觉到不可理解,我说回来反正我们是来做事情嘛,如果要挣钱,我们就不回来了嘛。上次为了探讨(菌草)替代鸦片种植的事情,当时我本来想叫冬梅去,后来想想不能叫她去,那时候果敢正在打仗啊,打得很凶的时候,子弹不长眼睛,如果两个人都……万一都回不来怎么办?所以,后来我想叫小的女儿跟我一起去,万一回不来,还有冬梅在。后来我小女儿对我有意见,她说,我这个命就不值钱,姐姐命更值钱。有的时候想是不是歇一下,这看起来不行啊,我们扶贫真的是作战状态,我不能不紧张,所以要停,也不敢停啊。现在是把发源于我们中国的这个菌草技术在全球推广。

  主持人:在专访中,一谈起工作打算,林占熺教授眼里有光,脱口而出他的一项项计划。奋战在扶贫一线几十年,林教授觉得,只要能为国家做事,为社会发展服务,他就感到无比幸福,他说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栏目曲】八闽快评

  下面播送评论:“中国奇迹”助力世界减贫跑出加速度。

  第73届联合国大会2018年通过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这表明,“中国经验”正在照亮发展中国家的脱贫之路。除了提供经验和思路,中国还力所能及地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不论是中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技术项目,还是指导几内亚比绍农民种植大米获得丰收,又或者援助非洲的卫星数字电视“万村通”项目等等,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减贫努力正在全球“开花结果”。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这不仅将创下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也将鼓舞国际社会战胜贫困的信心,助力全球减贫工作跑出“加速度”,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一把“金钥匙”。

  

  【栏目曲】

  网罗新媒体,捕捉新鲜事,声动“微扫描”

  

  主持人:声动“微扫描”,来关注一组简讯。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今天在福州闭幕,共签约数字经济项目426个、总投资3316亿元。作为峰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将持续到10月15号下午。

  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之际,福州市率先实现所有在运营地铁三家运营商全5G覆盖。

  10月25号全国民航将迎来冬春新航季,届时,福州航空新增乌鲁木齐、延安、潍坊等多个新航点。

  好,感谢收听本期《声动福建》,我是小薇,下期节目再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