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

2021-10-29 16:0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

参评项目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文字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胡汉昌、 韩炜林、 方琳

编辑

孙国平 、林成文、 付勤

刊播单位

湖北日报

刊播日期

2020-09-24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1 版转4版

作品字数

(时长)

4884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这篇调查报道,讲述了一个事关中国制造、事关国家自强、民族自立,生动曲折的故事,揭示了其重大意义及深刻启示。  高性能数控机床是“制造业之母”,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及独立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小到手术刀,大到导弹卫星、潜艇航母、航空发动机等“大国重器”,都离不开它。为遏制中国高性能数控机床,西方数十年来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记者在采访中偶尔得知,12年前,位于武汉的华中数控就因其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创新受到美国制裁、打压,试图将中国刚刚起步的数控技术扼杀在摇篮之中。身处逆境,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矢志坚守、埋头苦干,终于冲破封锁,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为中国制造打造“大国重器”和高质量产品提供了先进利器。  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来,美国对中国封锁不断加码,将数十家相关中国企业、高校列入制裁黑名单,封堵中国高端制造业,同时限制两国相关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华中数控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成为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诠释,同时也对中国多个领域打破封锁、走向世界,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重大的启示作用。参与报道的记者讨论后极为振奋,迅速投入到这个重大典型案例的深入挖掘中。记者历时近两月进行调研,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应用车间,从武汉到广水、北京,采访人物从高校负责人、院士、专家、企业负责人,到一线技术工人达数十人,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捕捉到大量细节与故事。  在写作中,报道组反复思考讨论、提炼主题,注重宏观视野下的生动叙事,稿件较大幅度的修改达十余轮,最终兼具严谨准确、深入浅出,又极具激情与力量。在2020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该作品获评一等奖。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2020年9月24日,此稿在湖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并配发评论组合推出。随后,记者采访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两院院士李德仁,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丁汉院士及东风公司等企业,接连刊发5篇重头报道,进一步解析“冲破封锁线”的价值、意义与启示。   《冲破封锁线》及后续报道经湖北日报微信、客户端推送后一周点击量突破60万,新华网、搜狐、网易、腾讯、ZAKER新闻等全国众多网站纷转载,迅速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读者纷纷参与留言,“看得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予人启迪,向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今年4月17日,央视在“大国重器”栏目中介绍了华中数控矢志创新的故事。 




    《冲破封锁线》及后续报道刊发后,给读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增强了极大信心,其展现的以国家需求为使命,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在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自立自强的精神,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和示范效应。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称赞“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具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现实意义。”省科技厅相关领导认为“把如此晦涩难懂的技术用大众的语言生动表达出来,很不容易!”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说,看了报道催人奋进,作为国家队,要在更多国之重器上镌刻华中科技大学印记。李德仁院士说,要以创新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倾力做好“国家需要”的事。丁汉院士说,肩扛国家使命,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地啃,必能突破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郭长城认为,华中数控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摆脱国外数控系统的封锁限制,虽任重道远,但目标坚定。  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今年以来中央在多次会议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这是一篇既反映时代重大主题,又注重创新讲述故事、提升传播力的新闻佳作,是践行“四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堵、封锁中国,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产业领域。这篇报道以典型故事向世人昭示: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讨不来,唯有埋头苦干,自主创新,方能冲破封锁,可谓催人奋进。  在写作上,这篇报道以引人入胜的故事、细节,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传播力。  从采写过程及反响看,这篇稿件是践行“四力”的精彩案例。记者用“脚力”寻找故事,探寻价值,体验科研工作者矢志创新的艰辛,用“眼力”追踪埋头苦干的精神,用“脑力”寻找“国之重器”的创新源泉,用“笔力”传达中国科学家接力奋斗的担当。  正如文中科技工作者对待科技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篇报道也体现出记者在采写报道中的精品意识。稿件充盈着打动人心的激情,读后激发信心,凝聚力量。     特推荐该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 年    月    日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