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2022-11-01 15:3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参评项目

典型报道 (报纸)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周科、李思佳

编辑

强晓玲、刘梦妮、刘小草

原创单位

新华社

刊播单位

新华每日电讯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成风化人,第12版

刊播日期

2021-02-02

字数/时长

3953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这是《新华每日电讯》乃至新华社2021年最有传播力的人物通讯报道,“春运母亲”奋斗圆梦的故事感动亿万国人,为脱贫攻坚收官报道画龙点睛。 这是一名记者11年的追寻。2010年春运首日,记者捕捉到一张直击人心的照片,自此“春运母亲”的典型瞬间传遍海内外。起初,记者仅为感恩寻人。当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展开时,记者以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发现,这位母亲或将是该重大主题报道的精彩一笔,两个心愿叠加促成跨越11年的追寻。 这更是对一位母亲11年的生活记录,背后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山乡巨变。采写中,记者对这位母亲的情感没有停留在个人命运、家庭境况本身,而将其置于中国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以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的前后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巨变,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绝对贫困的千年伟业展示得自然而然、淋漓尽致。 深入采访挖掘,写作精益求精,让“春运母亲”形象和精准脱贫更加深入人心。记者深入天寒地冻的四川大凉山腹地,带着11年的情感与“春运母亲”一家人朝夕相处多日,最终与木讷的母亲进行了共鸣式对话。稿件采写细腻,标题醒目,文字质朴,记者此间禁不住两次落泪。发稿时把握春运、春节、脱贫攻坚收官等时度效,并精心进行了融合呈现。

社会效果

  报道经《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刊发后,被1461家媒体转载,迅速登上当日各大平台热搜榜,在公共舆论场引爆话题,引发受众强烈共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报道作品。仅新华每日电讯微博阅读量超2亿,今日头条热榜引发4045万人热议,人民日报、央视、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跟进评论,不乏微信公众号传播的“10万+”,产生了良好的多次叠加传播效果。网民纷纷留言“伟大的母亲,看哭了”“精准扶贫真是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因为这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连发4条推文,向海外受众介绍新华社记者从自己拍下的一张照片为起点,历时11年寻找一位彝族母亲的故事。 在民间,“春运母亲”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全国上下不少博物馆、文化团体、画家、诗人、博士研究生、农民等以不同的形式借“春运母亲”形象抒发情感。报道在中宣部举行的首届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中荣获最佳深度报道奖一等奖,同时获得新华社党组嘉奖、新华社社级好稿。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持续11年的不放弃、不言弃,让这篇人物通讯不仅有故事、有细节,更有情感、有温度。 记者笔下的“春运母亲”,有血有肉,文字朴实,形象立体,感人至深。 这篇跨越11年的采访报道,选题切入点巧妙,采访扎实深入,写作用心用情,彰显了新华社人物报道的深厚底蕴,也凸显了新华社记者的专业、敬业和职业精神。 在各大平台刷屏破圈出海后的持续影响力,不仅让“春运母亲”获得了诸多赞誉,也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凸显新华社报道“成风化人”之效。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