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2022-11-01 10:3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李世举  杨丽竹

  摘要;新闻舆论工作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媒体时代,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新技术应用能力等诸多限制,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民族地区应加强与改进新闻舆论工作,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民族地区 新闻舆论工作 新挑战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十分广泛,总体呈现出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其中,边疆地区为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国家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并依据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广义上而言,民族地区除了上述民族自治地方以外,国家把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青海也纳入到民族地区政策优惠和支持范畴。传播学有一个著名论断:隔阂产生偏见,偏见产生冲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无疑是缩小隔阂、消除偏见的重要途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建立在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而社会发展则必须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前提。因此,做好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准确理解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外部环境

  我国各少数民族以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互相映衬,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宏大图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密切,民族之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其中,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封闭性较大,发展不平衡,这些都是造成各种民族问题的客观原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就会相应地激化,国家的稳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所以,解决民族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入手,真正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民族地区受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及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阻碍人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因素。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对于西藏人民来说,不仅使得区内的产品运往内地的成本和时间都有所下降,而且在使用铁路的过程中培养了人们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其次,经济发展滞后是民族地区文化事业滞后的根本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文化广场、图书馆、运动场等基础文化服务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有线电视、互联网光纤等也未能实现全面覆盖。在新媒体时代,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显然无法满足群众对于信息和文化的较高层次需求。在部分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推广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有所欠缺,语言沟通不便,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最后,民族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如何向群众宣传和解释国家发展经济的大政方针政策,如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走向致富之路,凡此种种,都需要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人才缺失,缺乏应对新技术、新媒体挑战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社会等诸多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敌对势力的觊觎对象。做好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无疑是粉碎与破解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和破坏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基本保障。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责任使命,在舆论引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各类媒体纷纷开辟相对固定的专版、专栏、专题,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在信息沟通、文化传承、宣传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为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挑战

  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对国家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此类因技术而起的威胁主要指个人、团体或国家通过互联网对硬件及基础设施发动的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活动。这种建立在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威胁不仅涉及交通、通信、运输等重要基础设施领域,还涉及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彼此渗透,交互影响,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成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舆情的发生、发展轨迹相对于传统舆情而言更难以捕捉,且扩展速度极快。近年来,民族地区的互联网舆情日趋复杂,也成为困扰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一大难题。

  第一,互联网成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国外敌对势力加大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在互联网舆情的生成、发展、扩张过程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另外,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30多个跨境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保持着共同的特征。跨境民族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对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对外友好交往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边疆地区及跨境民族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国外敌对势力不能通过简单的武力侵略来实现他们的目的,便会通过意识形态的软实力来干扰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往往把意识形态融入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试图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

  通过媒体对民族地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是国外敌对势力破坏我国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进入敌对状态,为了瓦解新中国政权,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当作重要战略举措。在传统媒体时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有限,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之声”等广播媒体。这些媒体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渗透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传统媒体衰落,西方国家对华意识形态渗透逐渐转向互联网,特别是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网上渗透。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为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便利,国外一些媒体和势力正是看中了当前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把互联网媒体当作主要平台,对国内受众施加意识形态影响。同时,西方一些机构和个人用户群体快速进驻我国社交媒体,例如,美国驻华使馆微博的粉丝量达到298万,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的个人微博粉丝量达到549万。国外机构和势力一方面利用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全方位塑造其国家形象、个人形象。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体增强其对华文化传播软实力,传播其政治、文化主张,建构在各项事务中的话语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各种伎俩逐渐失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调整对华政策,鹰派政客开始主导对华政策,挑衅对抗取代了合作交流。在政治、经济渗透无果的情况下,西方敌对势力把目光瞄准了思想文化领域,其中民族、宗教就成为西方对中国指手画脚的主要领域,也成为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比如,一些西方媒体会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远程操控,大量散布诋毁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团结政策的负面言论,并勾结其长期培植的国内势力,包括一些干扰和破坏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民族分裂分子。以上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为民族地区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第二,新媒体发展水平低制约着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成效。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前提条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设施,如广播电视设施、网络设施等。我国广播电视设施已基本普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超过 98%,互联网普及率也已达到 70%。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达地区。二是媒体产品生产制作设施。如新闻采制设备、场所、新技术应用等。民族地区政府财力有限,传媒市场规模小,媒体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缺乏及时更新设备、引入新技术所必备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媒体产品生产制作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以信息基础设施差距为表征的数字鸿沟是制约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

  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改善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特别是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部署,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在新媒体方面,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截至 2020年底 ,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合计拥有的 IP 地址仅占全国 IP 地址总数的 3.16%,而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IP地址占全国 IP 地址总数的比例分别是 25.49%、4.52%、9.54%、6.47%、4.76%。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的网页数量合计为26.2亿,而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的网页数则分别为1161.78亿、223.91亿、416.76亿、370.42亿、141.63亿。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新媒体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是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要抓手。如果把民族地区媒体的发展置于国内外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其发展水平与传播能力已经滞后了。近年来,国内媒体在市场化、产业化改革浪潮中,内容的独创性、形式的新颖性、制作的精美性已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原先的信息传播方式,早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文化撞击下的收视心理和日益多元的信息需求。这一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

  培养双语或者多语新闻传播人才是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的难点。中国约有6000万少数民族人口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为了满足这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需求,国家大力支持创办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传播媒体,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研究开发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排版系统、智能语音翻译系统,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和社会应用能力。内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制定和实施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藏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6%以上,西藏各族群众大都懂得藏语。因此,西藏自治区的各类媒体从创办时起,就确定双语传播的方针,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频率分配、版面设置、节目设置等方面,满足双语传播的需要。

  然而,双语或者多语传播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必须要建立多个语种的新闻采编机构。现实情况却是,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新闻舆论工作的人员,能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并且具有扎实的通用语言功底的人才,大多并未系统学习过新闻舆论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众所周知,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语言文字功底仅仅是这项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而扎实的政治素质和专业功底同样是做好这项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难度很大——既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又要熟练掌握通用语言,还要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因此,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难题。为了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需求,加之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传播功能和内容与通用语言媒体完全一样,基于工作效率和确保政治正确,在实际工作中,各新闻媒体通常采用将通用语言文字信息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的做法,以实现对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传播。因此,翻译人员往往成为少数民族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建立在依靠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对译基础上的大众媒体,显然很难适应日益发展和不断复杂化的新闻舆论工作环境。

  三、做好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

  民族地区较为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及薄弱的经济基础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地区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路径和策略。少数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不但承担着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也承担着反对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借民族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制造民族分裂、煽动反华舆论的神圣使命。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奠定了当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在科技、文化、市场三股力量的推动下,催生了很多新型的信息传播形态,比如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媒体等等,在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名词背后,蕴藏的是无限的发展机遇。传播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媒秩序和传播系统,新媒体的兴起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表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此种变革,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更为直接且更为深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进入大众生活,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多元,以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为核心使命的少数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在功利化、娱乐化的大众媒体空间中必须要有所坚守。

  第一,要担当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国没有一个民族地区掉队,各族人民一同奔向小康。其中,新闻舆论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时刻关注着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进程,走进民族地区,深入各族群众生活,采写、刊发来自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精心组织全面脱贫攻坚的宣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 各级主流媒体担负起了政策宣传、舆论动员、典型发现、舆情监测等社会职能,展示了民族地区脱贫后的新气象、新面貌,彰显了主流媒体引领导向、服务大局、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时代担当。

  第二,要担当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器”,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新闻、旧闻、不闻”宣传策略很难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作用。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抓住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周密部署,全面报道,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采取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策略。媒体的报道要形成强势舆论引导,对稳定民心起到巨大安抚作用。每当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媒体通过及时发布权威、准确、可靠信息,详细报道党委政府的重要举措,回应群众的关切和忧虑,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稳定人心的作用。

  第三,要担当主流价值在民族地区传播的“扩音器”,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和渗透进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克服的障碍很多。一方面,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抢占舆论制高点,精心制作、生产有分量、有特点、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强化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巩固民族团结。另一方面,通过树立少数民族群众可知可感的鲜活典型,将抽象的政策、理论融入生动可感、具体形象的故事和细节中,增强信息传播和政策宣传的效果。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媒体树立了很多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让人们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意义,认识到了民族地区的深刻变化,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