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

2022-11-01 15: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报纸)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工人日报社

刊播单位

工人日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劳动保障版 06版

刊播日期

2021-10-18 到 2021-11-29

字数/时长

10673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2021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7800万之多,成为我国劳动力大军重要组成部分,其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显,编辑部也收到不少相关问题反映。经过研判,我们决定聚焦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际生存现状,通过新闻调查的形式,客观地反映他们的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以期进一步引起社会共鸣。 带着“为我们送餐,他们自己在哪里吃饭?帮我们把东西送到家,他们的家在哪里?没有医保、工伤保险,他们的病痛只能自己抗?他们何时能不被”算法“驱赶?”等问题,记者在北京、深圳、成都、杭州、沈阳、青岛、南昌等13个地方,走访、体验、追踪采访了20多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讲述了16个新闻故事,形成了6组、21篇(幅)“调查性报道+新闻图片+评论”的系列报道。 该系列报道前4组报道分别对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吃、住、行、医方面存在的困难,第5组主题是大货车司机特殊的权益问题,第6组直指他们共同的困境——算法驱赶。 在表现手法上,该系列报道回归新闻叙事,以客观、白描的叙述,呈现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难点、堵点,同时配以分析性评论文章,对如何加强这部分群体的权益保障加以评析、提出建议,阐明采编思想——建构社会公平,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社会效果

  该系列报道,由编辑部联合多地记者完成,采访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区市,因此这组报道中所反映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每组报道在实地走访个案、发现问题、反映现象的基础上,配发分析性评论,亮出观点,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和解决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推动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实现了报道的建设性。该系列报道在人社部、交通运输部、全国总工会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后不久推出,为《意见》的落实起到了舆论推动的作用。报道通过文、图、视频等形式,在报、网、端、微实现全媒传播,实现较好传播效果。同时,被多家媒体转载、评论,社会关注度高。该系列报道获得报社2021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该系列报道内容聚焦中央和各级各地重视、关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权益保障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采访涉及全国多地多部门多个体,体现了问题的普遍性、客观性;版面呈现采取“调查性报道+新闻图片+评论”的形式,共刊发6组、21篇(幅)报道,具有规模性、冲击力;表现手法追求体验式、沉浸式报道,回归新闻叙事,并配以分析性评论,凸显新闻性、建设性。 作为系列报道,这组报道是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揭示实质、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客观呈现的新闻力作。报道细微且壮阔地呈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的现状,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当代中国的劳动者故事。这些故事记录着劳动者在城市奋斗的瞬间,这些诉求带着劳动者的汗水、欢颜、或者泪水,呈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所思所感、所需所求。系列报道既有典型的细节,以极强的感染力冲击了受众真情实感,让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更广为人感知;又具有宏阔的视角,更有思想深度,体现了媒体竭尽所能为劳动者维护权益鼓与呼的情怀,展现了工字特色的主流媒体守望社会、守护每一个劳动者的新闻责任感。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王宇、刘友婷、李娜、张子谕、黄洪涛、邹倜然、刘旭、张嫱、王晓颖、余嘉熙、王鑫、方大丰、张翀、李润钊、李丹青、罗筱晓、徐新星

编辑

郭强、罗娟、陈晓燕、李丹青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