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The People Who Build Xinjiang

2022-11-01 15:5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The People Who Build Xinjiang

参评项目

通讯 (期刊)

体裁

 

语种

英文

作者
(主创人员)

李芳芳

编辑

王海荣

原创单位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

刊播单位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

年度刊期

《北京周报》 2021年24期

刊播日期

2021-06-17

字数/时长

1759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近年来,美西方刻意设置新疆议题,通过扶植新闻代理人攻击和抹黑我治疆政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籍记者,看到西方媒体对家乡的不实报道和抹黑,作者深感愤慨,推出原创外宣作品:1、深度融合,立意高远:将新疆视角和国传视角充分融合,将个人经历与新疆发展历程相结合,以一手采访为基础,事实与数字、文章与视频兼备,攻破西方谎言。 2、真情实感,寓理于情:以八旬外祖母回忆六十年前决定支边的场景开篇,以祖辈一生无怨无悔辛勤劳作、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反映家族繁衍生息背后波澜壮阔的新疆发展史: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历尽坎坷方有繁华盛世。 3、取材生动,行文流畅:欣欣向荣的边疆一度受到“三股势力”的严重干扰。当多年反恐措施让新疆人民重获安全感和幸福感,新疆又遭西方攻击和制裁。为讲述真实的新疆故事,展示努力奋斗的新疆形象,作者将自己在新疆采访的见闻娓娓道来:在曾深受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南疆村镇,她和各民族村民交流乡村的发展变化;在北疆采棉机生产车间,她向一线人员请教国产采棉机在新疆的发展历程;在招商引资的纺织企业园区,她和教培人员家属聊起家常……以生动鲜活的事实有力驳斥西方炮制的“强迫劳动”等不实概念。

社会效果

  文章于2021年6月中旬西方攻击新疆“强迫劳动”呈白热化时以封面文章推出并发布在海内外各平台,被美联社、雅虎、巴基斯坦国防部、中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等150多家网站转载,覆盖海外受众近百万。CGTN评论栏目联系约稿《强迫劳动?我的家族把三代人的爱献给了新疆》发表在专题页。 外国读者深受触动。卡拉·李评论:“BBC、《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报道新疆的时候采访过这样的人吗?估计没有。”英国退休警官杰瑞·格雷说:“请让这种信息被美国主流看到……这才是新疆的真相,而不是西方媒体报道的那样。”美国前白宫记者邓瑞克邀请作者在其新闻课程上向各国嘉宾分享真实的新疆故事,表示他“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 相关视频获海外网友积极反馈:新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回应反恐措施短视频覆盖推特用户5万人,互动千次,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点赞,哈佛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魏安真等一批海外粉丝关注。短视频“新疆的广场舞如此与众不同!高手在民间!”在优兔播放时长155小时,互动700次。用户Bhattacharya说:“中国是最安全的国家。新疆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实拍新疆各民族儿童快乐童年短视频在优兔播放时长224小时,互动400多次。用户Sengkee说:“视频很好,捕捉了当地的真实生活。”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该作品是作者和编辑多年深耕涉疆报道和海外传播规律的创新之作,体现在:一、主题重大,有锐度有温度。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该作品就“强迫劳动”等西方炮制出的概念,通过实际体验和真实采访,向广大海外受众讲述了新疆人的真实生活和生产:他们是谁?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以此批驳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 二、厚积薄发,创新报道。叙事时间跨度大,体现了历史厚重感,更暗示着今日新疆的繁荣来之不易,不容任何人随意抹黑的一份坚决。作者和编辑有广泛的话题线索积累和敏锐的海外舆情研判视角,将二者结合的同时用第一视角阐释,增强了叙事的现场感和说服力,也较为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立意高远,细节感人。文章采访充分,切口小,细节多;娓娓道来的风格,读来从容而有定力,更凸显了真相的力量。 四、融媒体报道,各渠道开花。随采随编随发,充分体现融媒体报道的理念。碎片化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引起共鸣和讨论。深度内容更具启发性,引发读者思考什么才是全面、真实的新疆。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