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啃下多少硬骨头 才能成为“奋斗者”

2022-11-01 15:5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啃下多少硬骨头 才能成为“奋斗者”

参评项目

通讯 (报纸)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陈欢欢

编辑

肖洁、王方

原创单位

中国科学报

刊播单位

中国科学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1版

刊播日期

2021-01-14

字数/时长

3335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实现我国首次万米载人深潜的“奋斗者”号,是我国国产化率最高的一部潜水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6.5%。但在立项之初,项目组却并无十足把握。这是因为,“奋斗者”号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载人舱——能搭载3人,之前的最高纪录是2人。从2人到3人,在科学上已经突破了钛合金的极限,要想成功,除非产生重大创新。这一重任落在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肩上。 在了解到这一重大创新的意义后,记者对主创人员进行了详细的面对面采访,通过对3名主创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采访,收集到了6年攻关过程中的大量细节,并对其中的重要转折和时间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查询文献资料,对许多知识点进行了补充理解。同时,记者还同科研人员一起进入“奋斗者”号内部,对载人舱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通过扎实的采访、详实的细节,本文生动再现了这一大国重器的核心材料——载人舱合金诞生记,揭秘了这一全新材料跌宕起伏的发明创造过程,讲述了科研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故事。同时,记者还用通俗的语言科普了这项技术的难点和重要价值,体现了科学之美。

社会效果

  该作品在《中国科学报》一版头条发布后,同时在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周内点击量分别为2229和3279。文章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光明网、澎湃新闻、腾讯网等科研机构和媒体转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一位熟悉成果主创人员的读者在阅读文章后评价称“写活了他的较真、不言败的精神”。文章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中弘扬了爱国、奉献、协同、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另一方面,有网友评价称“向科技工作人员致敬!”“不懈努力,取得胜利”等等,对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民族自信起到了积极作用。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这篇通讯用感人的事例,谱写了科研团队敢于碰硬、大胆创新、勇于超越的争气之歌、奋斗之歌!报道通过中科院杨锐团队勇挑重担,在承担、研制特殊材料过程中,敢肯硬骨头,敢打硬仗,用自己的奉献和智慧,登顶世界之颠,解决了国家燃眉之急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原创科研?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不仅为广大科技人员做出了表率,鼓舞了斗志,而且对全国其他战线的建设者也产生了莫大的激励作用。该文采访详实、细节丰满、行文流畅、逻辑清晰,生动讲述了“奋斗者”号这一大国重器背后艰难的创新故事,同时也将成果背后默默奉献、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介绍给了公众,弘扬了爱国、创新、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坚定了创新自信!该通讯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 该作品为2021年全国科技传播中的优秀作品,特予以推荐。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