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

2022-11-01 15: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

参评项目

重大主题报道 (通讯社)

体裁

系列报道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张红、郭金超、王欢

原创单位

中国新闻社

刊播单位

中国新闻社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中国新闻网

刊播日期

2021-02-18 到 2021-07-22

字数/时长

4119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该系列报道是中新社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推出的重磅产品,也是建党百年报道的重要组成,着重探索了新闻报道如何与党史的再宣传再阐释再传播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兼具主题宣传、史论阐释、对外传播多重功能的新闻文本。 在策划之初,就确立起“党史+新闻”“史实+思想”的基本思路,力求既走进历史的深处,又回到当下的现实与热点。 在思想阐释上,通过历史故事和党史知识,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金句”呼应,总结升华出思想意涵;锚定“讲述故事的意义”,史论结合,形象生动地阐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勾勒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传承,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实现思想高度的提升,达致知行合一。 在题材选择上,力求找寻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还原穿越历史烽烟,依旧熠熠生辉的百年大党的精神气质。角度涵盖从严治党、理论创新、改革开放、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大主题。 在写作手法上,以“问”为题,适度设置悬念,展现平实、平和、平稳的“中新风格”。保持内容定力,力避照本宣科,防止肤浅猎奇,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形成严肃文本;每一篇稿件都经过精心打磨,保证史实准确、阐释到位、文字流畅、表达生动。

社会效果

  该系列报道共刊发122篇,时间跨度5个月,覆盖庆祝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最高潮阶段,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度效。刊发平台包括中新社文字通稿、所属网站及新媒体平台。文字通稿在海外合作媒体100%落地。新媒体端总阅读量近5亿,微博话题阅读超1.4亿,成为党史学习教育中“现象级”新闻产品之一。中央组织部主管、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主办的“共产党员网”开设专题悉数转载系列报道所有稿件,并在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强国”“学习大国”等头部学习平台以及媒体网站、商业平台广泛转发。报道文本成为全国各地很多基层党组织的党史学习素材,并在其新媒体号转发。随着党史学习教育进入常态化机制化阶段,系列稿件中一些篇目还在不同时点被再度转发。譬如2022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办春节团拜会当日,“共产党员”公号转发《中共中央拜年,为何只奉清茶一杯?》(中新社2021年5月18日播发),又掀起一次分享热潮。截至目前,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为关键词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可查阅到109万个网页。此系列报道正由人民出版社结集成书。这些文本素材,将会继续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作用。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系列报道从新闻角度切入,以问为题,史论结合、今昔对接,在设问中铺开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再以极富“当代性”和“全球性”的观察视角,进一步探索党史故事的当代意义,以世界维度的观照达至有效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目标。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形态等方面探索中国叙事体系。 系列报道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为什么”,并尝试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做出可信、可感的回答。文本和故事选取契合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好奇心”的历史素材,用当代话语做出注解,一系列叙事文本如同一块块“拼图”构成了一幅“写意”长卷。 系列稿件中没有溢美之词和空泛表态,“陈情”与“说理”相结合,以新视角增加国际社会对党的了解和认知。报道形成了具有“中新风格”的独特文体,保持平实、平衡、平稳的叙事文风,于材料中发掘出真实独到的内在逻辑,并搭建扎实的行文结构,简约生动。 系列报道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对内有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阐释当代治国理政实践的现实意义,对外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外宣意义,是重大主题报道中的高质量高效能新闻作品。同意推荐。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陈陆军、王晓晖、唐伟杰、王凯、梁晓辉、阚枫、郭超凯、聂芝芯、夏宾、黄钰钦、吕凌寒、马学玲、张素

编辑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