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国首例!获救雪豹 “凌蛰”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

2022-11-01 15:2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全国首例!获救雪豹 “凌蛰”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

参评项目

国际传播 (电视)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蔺伟鹤、谢荣、孙成诚、徐华琦

编辑

孙成诚

原创单位

门源县融媒体中心

刊播单位

央视《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今日环球》、《正点财经》、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周刊 岩松说》、美国国际日报(IDN)、香港无线新闻(TVB)、欧洲新闻交换联盟(ENEX)、英国天空新闻台(Sky News)、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青海广播电视台、门源县融媒体中心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央视《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今日环球》、《正点财经》、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周刊 岩松说》、美国国际日报(IDN)、 香港无线新闻(TVB)、欧洲新闻交换联盟(ENEX)、英国天空新闻频道(Sky News)、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青海新闻联播》、《门源新闻》、“大美门源”客户端《新闻资讯》

刊播日期

2021-03-19 14:57

字数/时长

0:3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该作品真实记录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一村民家中突然造访一只成年雪豹,在应激状态下被玻璃割伤头部,后被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中心救助。根据救护中心惯例,该雪豹名称暂定为“凌蛰”。在被救助的第5天,经过身体检查,确认“凌蛰”已经康复后,救助人员给它戴上了卫星追踪的项圈,将它放归到野外。这不仅是青海省第一个为雪豹佩戴卫星项圈的项目,也是我国首例雪豹救助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案例,为我国雪豹个体行为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在得到雪豹下山的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深入村庄了解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独家新闻素材;记者跟随救护中心参与雪豹的救护过程,生动记录了每一个细节和瞬间;雪豹达到放归条件后,记者又跟随救护团队冒着严寒连夜到达放归地点,全程参与记录跟踪,第一时间进行了编辑和播发,拍摄细致到位,采访全面客观,真实记录了雪豹“凌蛰”从救助到放归的全过程。

社会效果

  作品在门源电视频道《门源新闻》、“大美门源”客户端《新闻资讯》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各新媒体平台迅速跟进转发。相关素材第一时间传送央视和省级媒体后得到多渠道发布、立体式传播,全网累计浏览量达100万余人次。 作品推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后,在《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今日环球》《正点财经》等多频道、重点栏目播出,同时被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周刊 白岩松说》采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作品还吸引了来自境外媒体的关注,先后在美国国际日报(IDN)、 香港无线新闻(TVB)、欧洲新闻交换联盟(ENEX)、英国天空新闻台(Sky News)、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等媒体平台播出,实现了良好的国际传播,向世界宣传推介了大美青海生态高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我住江之头》第三集《共生》中也采用了部分内容。 作品主题突出、条理清晰,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通过对相关科研人员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工作人员的采访,给作品内容增加了权威性和科学解读,较好地表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物种丰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该作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青海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目标,生动反映了青海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在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有力展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向好的喜人局面。是一篇做得比较到位的国际传播作品。 同意推荐。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