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店招用了‘青花椒’ 竟成被告”系列报道

2022-11-01 10: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店招用了‘青花椒’ 竟成被告”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舆论监督报道 (报纸)

体裁

系列报道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华西都市报社

刊播单位

华西都市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A5版、A5版、A6版

刊播日期

2021-12-24 到 2021-12-29

字数/时长

6043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以典型事例揭批“碰瓷式”维权乱象,引发全社会关注。2021年,“逍遥镇”胡辣汤、“潼关肉夹馍”等“碰瓷式维权”案频发,公众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川渝地区,数十家中小餐馆因店招中含“青花椒”字样被诉侵权,不少商家在一审中败诉。华西都市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展开深度调查,揭批积弊已久的“碰瓷式维权”乱象,引发热议,全网传播超2亿。 采访全面、报道客观,维护合法权益并促成问题解决。本组报道充分采访了原告、被告、法院、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当事各方,对关键事实本着严肃负责的态度反复核实。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权威机构的采访,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原告方董事长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坦陈此前认识偏差和工作失误,向被诉商家和公众道歉并承诺全部撤诉。 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推动制度建设和司法进步。该组报道从现象中看问题,从制度上找解答。经过持续跟进报道,“青花椒”案被四川高院改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案件被写入2022年全国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最高法表示将确定权利边界,坚决遏制权利滥用。涉诉商家给华西都市报送去“仗义护真理,为民论是非”锦旗。

社会效果

  融合报道,传播超2亿。“青花椒”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实现了立体式、融合式报道,采用多种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法,在华西都市报及其新媒体客户端封面新闻推出20余篇深度图文、现场直播、短视频等融媒产品,引发全网对“碰瓷式维权”的大规模关注和强烈声讨。系列报道在封面新闻阅读量超过1000万,全网阅读量超过2亿,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亿,持续占据热搜榜单。 示范引领,形成舆论声势。作为首发的深度调查报道,该系列报道发布后立即被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各大主流新闻网站大量转载。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等中央主流媒体,澎湃新闻、川观新闻等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并在报道中多处直接引用本组报道内容。众多媒体的参与,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事件的影响范围,并启发了公众及官方的更多有益思考。 推动进步,维护公平正义。该系列报道促使“青花椒”一案作为典型案例,被写入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各级法院及监管机构纷纷表态:“碰瓷式维权”不受法律保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正国认为,“青花椒”案判决扭转了对商标侵权的认知,对如何区别“描述性使用”及“商标性使用”具有典型意义。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本组舆论监督报道,事实确凿,观点鲜明,富有力度。引发了全社会对商标合理使用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彰显了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价值。调查报道扎实充分,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系列报道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深度调查,还原了“青花椒”一案全过程。通过客观全面对话当事各方,用建设性舆论监督,助推了事态朝积极方向发展。四川高院最终撤销下级法院的一审判决,驳回原告方全部诉讼请求,被告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小切口引发深思考,是法治宣传“活教材”。从“青花椒”诉讼切入,以小见大,多角度展示法理和情理,引发全社会深度思考。此案的最终判决结果,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还成为了法治宣传的“活教材”。最高人民法院以“青花椒”案为例明确:“碰瓷式维权”不受保护,这成为全国商标侵权类纠纷的重要“风向标”。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谭江琦、周琪、杨东、崔燃、卢荡、梁书豪、赵雅儒、李庆、朱宁、朱珠、戴竺芯、苟春、吴冰清、粟裕、滕晗

编辑

启扎丹增、杨华、向雷、刘卓、龚爱秋、张菲菲、文康林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8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