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俊:坚持“在场在线在理” 在话语创新中再出发

2023-07-25 10:1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李俊

  今年是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的第十个年头。融合十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万众笃行,推动我国融合发展水平跃居全球最前列。

  今年也是媒体融合发展下一个十年的新起点。新十年如何再出发?这是摆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在元宇宙、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中,我们需要给出响亮的回答:“内容创新”是再出发的根本和底色,也是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是主流媒体中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工作的机构。十年来,我们经历了社交媒体的繁荣、短视频的流行、人工智能的爆发,从试验田一步步成长为新媒体主阵地,最深的体会是,内容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和出发点,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传媒如何变革,承载着先进文化、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之本,而以话语创新谱写主旋律则是全媒体时代内容创新的起点和根基。

  最近,我们推出话语创新专栏“千笔楼”,播发《记者手记:在总书记心中,这个会“具有标志性意义”》《今日玉麦,如你所愿》《关于长津湖,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这种做法,是新的形式主义》等一批爆款刷屏之作,引发网友共鸣,被广泛转发和点赞。推出“千笔楼”创新专栏,是新媒体中心落实新华社社长傅华同志有关“话语创新”要求,在媒体融合下一个十年的探索和尝试。“千笔楼”已成为全社新媒体话语创新的窗口和阵地,聚焦社会重点热点难点,持平常心、说家常话,发挥“手机上的新华社”矩阵覆盖10亿用户的传播优势,形成强大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

  一、内容创新要“在场”,要还原感性地在场

  在场是记者的天职。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才能笔下有神。从重庆抗洪救灾里“没得问题”的沙哑声音,到贵州村支书离任时村民含泪相送“真的舍不得”的感人场景,从西藏阿里狮泉河镇野狼扒帐篷的艰难坚守,到山东淄博长者食堂“一碗饭”的温暖善意,一条条热搜见证了记者本色——只要采访深入了,话语创新水到渠成。

  在场是记者的优良传统。《今日玉麦,如你所愿》记录了几代新华社记者对玉麦乡的执着——从1979年记者群桑的偶遇,到1997年骑马走了三天成为第一个到达玉麦的摄影记者索朗罗布,从几个人的“中国人口最少乡”到三代人见证的“今日玉麦,如你所愿”,新华社记者是抵达新闻现场的历史记录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

  在场也是舆论斗争的好方式。在《在印度,中国记者太难了》里,新华社记者胡晓明娓娓道来。他常驻印度6年,常年扎根一国有利于驻外记者开展工作,却成为印方下达“驱逐令”的说辞。离印之际,他不禁感慨,中国记者苦印度签证久矣,在印度工作真是太难了!

  在场,还要还原感性的在场。我们运用新技术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让新闻更加有力量!《微电影:小事大时代》以“厕所革命”为观察点温情道出家国之变;《你好,二十大!跟着连线看中国》首次运用5G技术报道党代会,“沉浸式连线”传递新时代之声;《六十万米高空看中国》用卫星影像记录了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历史巨变,卫星的宏大叙事与基层一线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我们发挥新华社全球布点优势,发动一线记者担纲,在夹叙夹议中融入鲜活见闻与刚“出炉"、冒“热气"的现场采访。注重现场、强调当场,面对社会重点热点迅速介入,不缺位、不回避、不失声,有力有效引导舆论。

  二、内容创新要“在线”,要感同身受地在线

  感同身受地在线,是新媒体的基因。搞好网上传播,准确引导舆论而不“翻车”,必须知网民、懂网民,与网民感受同频共振。响应网络新闻热点,首先把功夫下在调研上,第一时间了解网民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说,从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当网络热播淄博烧烤的时候,我们说,《给淄博烧烤,泼一盆“冷水”》,肯定淄博“自降热度”行为,指出“与有的地方唯流量论不同,淄博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敬畏”;当河南瓦岗寨乡政府打开大门让农民晒粮食的时候,我们说,《这麦子地毯,比什么装修都好看》,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当网络标题党以“退林还耕”误读国家政策,我们说,没有退林还耕,只有“整改复耕”。千万别被一些不准确的提法混淆了概念,动摇我们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政策。

  在线,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本质上是走好群众路线的新渠道、新能力。不在线,难以互动,不能共情,无法共鸣。

  三、内容创新要“在理”,要直指人心地在理

  直抵人心的在理,是主流媒体的品格。新闻作品突出正确导向,把深深的道理浅浅地讲,把话说到网民心坎上。起承转合是需要的,但关键是看到真问题,讲明真道理,说到人心坎上。

  《记者手记:在总书记心中,这个会“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样说理:天下黄河为何唯富一套?答案就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善用自然之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关于长津湖,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这样说理:对自己不利的虚无,对自己有利的不虚无;自己不喜欢的虚无,自己喜欢的不虚无;有流量的虚无,没流量的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可见一斑。

  《跟风制造文旅局长“网红”,请适可而止》这样说理:地方着急发展文旅产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在于跟风炒作,而是要着眼长远,练好内功。这可比推“网红”文旅局长要迫切得多、重要得多。

  在理,才能引导舆论。在理,才能树立标杆。

  以思想为引领,以文字为起点,善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话语创新,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脑,在人流涌动中竖标杆,这是我们奋力推进内容创新、话语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责任编辑: 李若桐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