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云芳:当那些焦急的声音被听见

2023-07-28 16:3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澎湃新闻编委 李云芳

  为了及时回应疫情期间上海市民的焦急需求,澎湃新闻2022年3月24日上线“战疫服务平台”,收集大家的“急难愁盼”问题。5月31日,也就是上海走出疫情、恢复正常的前一天,“战疫服务平台”总共收到有效的、紧急的求助留言一万余条,记者直接推动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将近2000条,转报相关部门线索将近4000条。

  “战疫服务平台”一开始是求助问询、权威发布、辟谣基本功能,后来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把战疫服务平台功能扩展,最终涵盖权威发布、求助问询、就医指南、停开诊医院地图查询、物资保供、辟谣、心理咨询、药品求助、消费投诉、助企服务等十项功能。我们还开展线下公益活动,比如为高龄独居老人募捐“防疫生活关爱包”,给一线的抗疫工作人员送“大白能量澎湃包”。

  澎湃新闻对媒体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解决大家的急难愁盼问题,已经探索多年。比如,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澎湃新闻开通了“寻找失联者”和“河南洪灾求助”两个求助登记通道,此后又联合公益机构为灾区募集到善款1000余万元。2020年“武汉保卫战”时候,澎湃新闻发起过搜集“四类”人群的求助信息,帮助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经过几年尝试,我们对于媒体在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中履行社会责任,有三点思考:

  一是发挥媒体机构的联接和整合能力。媒体要敢于破界出圈,不仅仅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旁观者、记录者的角色,在重大时刻,要发挥自己的联接功能和整合能力,帮助解决实实在在的急难愁盼。

  二是联动专业组织的资质和技能长项。要和专业机构合作,比如募捐是需要有资质的机构才能操作的,后续管理也是他们专业,媒体主要是和他们各展所长,发挥1+1的合力。

  三是借助技术公司的研发和触达能力。要和技术公司紧密合作,借助他们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庞大的用户平台,快速地把我们的一些设想变成具体产品,惠及更多用户。

  去年澎湃新闻八周年时,我们把“是彼此流经的河流,也是命运的同行人”这句话作为口号,这是对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最佳表达、最佳写照。我相信,爱心和责任是会“人传人”的,因为“声音会听见声音,行动会产生行动”——这也是澎湃新闻的理念。

责任编辑: 李若桐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