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孤勇者 |
参评项目 |
通讯(报纸) |
|
体裁 |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主创人员) |
堵力、李超 |
编辑 |
王国强 |
|
原创单位 |
中国青年报社 |
刊播单位 |
中国青年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05版 |
刊播日期 |
2022-05-27 |
|
字数/时长 |
6095字 |
|||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
这是一场争取了5年的采访,终于争取到采访机会。记者独家采访和展示紫金山国家实验室5G、6G移动通信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一群少年大学生,首次深度揭秘该国家级项目,和背后的人才筛选和培养体系,也试图回答芯片困局的突破方向。在中国芯片被卡脖子,套取国家芯片经费骗子众多,华为5G遭到国际围猎的氛围中,这是一篇鼓劲的稿子。该报道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更显示了中国自力更生、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以及青年在背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一篇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广为传播,被很多科技工作者转发点赞,是一篇记录时代的佳作。 |
|||
社会效果 |
报道刊发后,超过百家网络媒体转载,共青团中央的官微阅读量很快超10万+。还被江苏省科技厅官方微信号,澎湃新闻、新浪财经、腾讯网、搜狐网等首页转载。其中,报道中提到的“我们要干出世界最高水平的事,为国家把坑填上,把山堆起来,创造新的高峰”成为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的主题词。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此文聚焦大国科技博弈最前沿不见硝烟的战场,深度挖掘国家级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群像:既有贡献青春的战略科学家,又有壮志凌云的少年大学生,梯队生生不息,给人信心力量。体现了专家型记者的深厚积累,经过五年等待,抓住机会将艰涩难懂的学术化为深入浅出的大众话题,提炼出以精卫填海精神走上珠峰之巅的主题,直击人心。行文矫矫不群、字句琅琅上口,具新闻价值和启示意义,在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中流传,获得好评。 |
责任编辑: 周柏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