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重庆山火救援实录 热血“长城” 凡人大义
参评项目
新闻摄影 _组照 (报纸)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郑新洽、徐秋颖
编辑
刘晶、赵亢
原创单位
新京报
刊播单位
新京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A08-A09深读、A10-A11深读
刊播日期
2022-08-31 00:00
单幅/组照(幅数)
8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2022年8月24日,受报社指派,摄影记者于当晚抹黑上山抵达灭火一线,直至8月26日大火被完全扑灭。记者在一线用镜头记录下志愿者与消防员共同决战山火全过程。三天的采访,通过传播,一群穿着朴素,背着背篓,骑着摩托的“摩托骑士”成为舆论焦点。报道在新京报APP客户端创造10万+阅读量,同时,在微博形成话题讨论,中国人的“英雄气”和拼搏奋进的精神面貌感染了海内外读者。此次“重庆山火”报道,关于影像的采编过程有以下5点值得总结: 1、重大突发,时间紧急,记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独自到达现场,并迅速开展拍摄工作,这是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 2、面对纷杂的场景,摄影记者的拍摄精准而克制。在众多的线索中细致观察,找到核心人物,如:系着蝴蝶结的女骑手形象; 3、拍摄技术过硬。记者克服了没有光照的暗夜、光比极大的山火一线、尘土飞扬的山道等苛刻拍摄条件,最终作品影像清晰,曝光准确; 4、强化视觉逻辑,提炼精神内涵。面对火情的“凡人大义”不是靠一个人塑造,而是一群人的集中体现。记者在前期有意识地从这一角度拍摄,对于后期版面编辑思路,及评论跟进的出发点,都起到点题的作用; 5、视觉风格突出。整组作品影像细节丰富,光影控制恰到好处。
社会效果
火场中舍我其谁的“骑士精神”,是中国当下的时代精神,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重庆山火救援报道刊播后,在各种传播渠道引发广泛而积极的讨论。几乎所有读者和观众都被火场中的“骑士精神”所感染和震撼,特别是国人面对天灾的积极心态,不等不靠,军民一心,最终打赢了这场灾情的攻坚战。摄影作品中记录的紧张、感人、宏大的画面,进一步讲述了一件事、一群人、一个国家的动人故事。火灾现场中的“骑士形象”一时成为外媒积极播发的影像爆款,短时间内,在外网引发广泛传播。YouTube、Twitter、Instagram,几乎所有境外社交媒体对重庆山火都持正面积极评价。境外网民由衷赞叹:“中国人众志成城,军民一心的事迹在国外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人群也只有在中国可以找到”。该报道在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百度、今日头条等国内多平台在第一时间均有转载报道。摄影作品被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媒体使用。通过传播持续发酵。摄影作品中诸多人物被大众所铭记,如:“红蝴蝶结女骑士”吴朴慧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并且成为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背上背篓、骑上摩托,身后扬起厚厚的尘土,他们不惧高温、不惧危险,在山城丛山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长城”。这是面对山火,来自重庆“摩托骑士”的逆行姿态。记者通过写实的镜头,跟随这些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在火场一线,真实地记录下了重庆山火救援中骑士的勇气、担当。整组作品拍摄手法专业,现场感强烈,画面语言丰富,视觉冲击力强。整组作品中,“摩托骑士”和消防员们并肩作战,彼此并肩战斗的情谊难得,山城民众朴素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而这一场中国式救援也震撼了世界,这是新时代志愿者精神的体现,也是城市中凡人大义的彰显,更见证了我们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结和不屈。
作品标题 |
重庆山火救援实录 热血“长城” 凡人大义 |
参评项目 |
新闻摄影 _组照 (报纸) |
|
体裁 |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
郑新洽、徐秋颖 |
编辑 |
刘晶、赵亢 |
|
原创单位 |
新京报 |
刊播单位 |
新京报 |
|
刊播版面 |
A08-A09深读、A10-A11深读 |
刊播日期 |
2022-08-31 00:00 |
|
单幅/组照(幅数) |
8 |
|
|
|
采编过程 |
2022年8月24日,受报社指派,摄影记者于当晚抹黑上山抵达灭火一线,直至8月26日大火被完全扑灭。记者在一线用镜头记录下志愿者与消防员共同决战山火全过程。三天的采访,通过传播,一群穿着朴素,背着背篓,骑着摩托的“摩托骑士”成为舆论焦点。报道在新京报APP客户端创造10万+阅读量,同时,在微博形成话题讨论,中国人的“英雄气”和拼搏奋进的精神面貌感染了海内外读者。此次“重庆山火”报道,关于影像的采编过程有以下5点值得总结: 1、重大突发,时间紧急,记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独自到达现场,并迅速开展拍摄工作,这是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 2、面对纷杂的场景,摄影记者的拍摄精准而克制。在众多的线索中细致观察,找到核心人物,如:系着蝴蝶结的女骑手形象; 3、拍摄技术过硬。记者克服了没有光照的暗夜、光比极大的山火一线、尘土飞扬的山道等苛刻拍摄条件,最终作品影像清晰,曝光准确; 4、强化视觉逻辑,提炼精神内涵。面对火情的“凡人大义”不是靠一个人塑造,而是一群人的集中体现。记者在前期有意识地从这一角度拍摄,对于后期版面编辑思路,及评论跟进的出发点,都起到点题的作用; 5、视觉风格突出。整组作品影像细节丰富,光影控制恰到好处。 |
|||
社会效果 |
火场中舍我其谁的“骑士精神”,是中国当下的时代精神,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重庆山火救援报道刊播后,在各种传播渠道引发广泛而积极的讨论。几乎所有读者和观众都被火场中的“骑士精神”所感染和震撼,特别是国人面对天灾的积极心态,不等不靠,军民一心,最终打赢了这场灾情的攻坚战。摄影作品中记录的紧张、感人、宏大的画面,进一步讲述了一件事、一群人、一个国家的动人故事。火灾现场中的“骑士形象”一时成为外媒积极播发的影像爆款,短时间内,在外网引发广泛传播。YouTube、Twitter、Instagram,几乎所有境外社交媒体对重庆山火都持正面积极评价。境外网民由衷赞叹:“中国人众志成城,军民一心的事迹在国外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人群也只有在中国可以找到”。该报道在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百度、今日头条等国内多平台在第一时间均有转载报道。摄影作品被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媒体使用。通过传播持续发酵。摄影作品中诸多人物被大众所铭记,如:“红蝴蝶结女骑士”吴朴慧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并且成为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 |
|||
初评评语 |
背上背篓、骑上摩托,身后扬起厚厚的尘土,他们不惧高温、不惧危险,在山城丛山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长城”。这是面对山火,来自重庆“摩托骑士”的逆行姿态。记者通过写实的镜头,跟随这些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在火场一线,真实地记录下了重庆山火救援中骑士的勇气、担当。整组作品拍摄手法专业,现场感强烈,画面语言丰富,视觉冲击力强。整组作品中,“摩托骑士”和消防员们并肩作战,彼此并肩战斗的情谊难得,山城民众朴素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而这一场中国式救援也震撼了世界,这是新时代志愿者精神的体现,也是城市中凡人大义的彰显,更见证了我们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结和不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