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 
 作品标题  | 
 7棵柳树缘何牵动杭州 一座城市的民意对话  | 
 参评项目  | 
 新闻专题 (新媒体)  | 
|
| 
 体裁  | 
 
  | 
|||
| 
 语种  | 
 中文  | 
|||
| 
 作者  | 
 严勤、徐文杰、王潇雨、许佳炜、周文佳、高英  | 
 编辑  | 
 凌佳佳、徐洁、王帆  | 
|
| 
 原创单位  | 
 杭州网  | 
 发布平台  | 
 杭州网  | 
|
| 
 作品链接  | 
 (附后)  | 
 发布日期  | 
 2022-05-13 10:15  | 
|
| 
 字数/时长  | 
 4467 字 、 0:0:26  | 
|||
| 
 采编过程  | 
 5月,杭州西湖断桥旁的7棵柳树被换成月季引发市民不满,事件迅速登上全国热搜,成为全国网民关注的热点。杭州网聚焦“七棵柳”事件推出新闻专题,作品主题鲜明,从群众质疑、部门解释到回应补种,从“柳暗花明”的怅惘到“兼听则明”的欣然,反映了杭州人对西湖的深厚感情和保护意识,体现了杭州政府对“问计于民”的尊重和“知错即改”的勇气。 1.全程跟踪,“线下采访+线上大数据分析”提炼民意专题采用时间轴对重要节点进行了梳理和还原,报道事件全貌。同时,杭州网通过线下采访和线上大数据分析民意,先后推出《7棵柳树的“柳暗花明”》《从柳树事件看社会治理》等重要稿件。 2.深入挖掘,从人文、情感等视角解读柳树事件专题阐述了西湖柳树的景观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回顾1988年台风过境后,市民自发参与柳树复种的往事;追溯诗词中柳树的“文化记忆”,从多个视角解读柳树在市民心中的独特价值。 3.总结反省,健全城市治理和西湖保护的“民意对话”专题从政府决策和民意互动的视角,从法、理、情三个方面,引出“问计于民”的思考,提出“民意对话”的建议。专题集纳了秋水山庄改色、西泠桥石板修复等以往事件,强调城市治理和西湖保护中“民意互动”的重要性。  | 
|||
| 
 社会效果  |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说:“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尽最大努力予以保护。”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西湖是杭州的金名片,也是杭州人的精神家园。柳树换月季,看似平常事,但这次却引发了全网热议。作为杭州主流媒体,杭州网勇于发声、主动引导,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一满足市民知情权。作品完整呈现了事件发酵、回应补种、表达歉意的全过程,使网民在庞杂、冗余甚至失实的网络信息中,真实了解事件全貌。二发挥监督作用。作品揭示换柳事件影响了西湖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伤害了群众对西湖的珍爱之情,督促相关部门知错即改。三畅通民意互动。作品落点于“民意对话”,阐述了“月季换柳树”引发的公共情绪、价值主张,强调城市治理“问计于民”的重要性。四正面引导舆论。助力舆情处置向好的方向转变,使“西湖换柳”从“柳暗花明”的怅惘,演进到“兼听则明”的欣然。五扛起使命担当。助推全市上下对西湖保护形成更好的共识。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就此事件表示歉意,强调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西湖的使命担当。新闻专题总点击量突破200万。  | 
|||
| 
 初评评语  | 
 该新闻专题聚焦杭州西湖“七棵柳”事件,作品主题鲜明、选材典型,阐述了“换柳”到“还柳”的过程和意义,从“柳暗花明”的怅惘,演进到“兼听则明”的欣然,反映了杭州人对西湖的深厚感情和保护意识,体现了杭州政府对“问计于民”的尊重和“知错即改”的勇气。作品获评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杭州新闻奖一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