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豚归来

2023-10-17 15:5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江豚归来

参评项目

新闻纪录片 (电视)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南昌市广播电视台

刊播单位

南昌市广播电视台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新闻综合频道

刊播日期

2022-12-25 18:10

字数/时长

0:34:41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纪录片《江豚归来》通过讲述长江生态保护中,人类与长江江豚从对立到共生、从争斗到保护的故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生动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作出的长江十年禁渔重大战略部署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作为中宣部国际传播局“Z世代重点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该片紧扣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宜昌长江江豚救援、鄱阳湖百年一遇的干旱、我国最大规模长江江豚迁地行动等新闻事件,向全球展现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构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长江江豚是世界上公认最难拍摄的鲸类动物。摄制组克服时空跨度大、拍摄难度高等难题,历时两年,走访长江中下游58个城市及鄱阳湖、洞庭湖流域,采访拍摄25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及相关人物;首次运用水下摄影、高速摄影等新技术手段,拍摄及搜集4096G江豚影像素材,其中有许多是从未公开的珍贵历史影像。关于长江江豚的恋爱”“出生”“啼哭”“情感”“争食等近十个历史首次影像在片中得以呈现,填补了长江江豚科研保护的影像空白。

社会效果

  纪录片《江豚归来》在央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以及美国天下卫视等平台播出。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新网、澎湃新闻等30多家权威媒体刊登相关稿件705篇;相关短视频在CCTV纪录、央视频、芒果TV、爱奇艺、优酷、腾讯、B站、JiangxiChina海外账号等主要媒体平台发布,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亿人次,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万次。该片在美国、西班牙、日本、墨西哥、韩国等国媒体平台刊播,得到美国、墨西哥、巴西、南非、缅甸等全球其他六种小型鲸类保护国家科学家的关注,表示通过该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计划的实施过程,对全球其他濒危小型鲸类动物保护有积极借鉴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专门就纪录片《江豚归来》在北京举行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片以观照时代的全景视角、珍贵丰富的影像记录、多元动人的纪实叙事,向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该片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1-2022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初评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推荐作品,第三十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该纪录片以三重价值抒写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故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读本,是地方媒体参与国家战略宣传的可贵案例。凝练的思想价值。通过展现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成效,深刻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讲述了政府部门、科研人员、退捕渔民、民间志愿者齐心守护长江江豚这一极危物种的伟大壮举,展现人与大自然从争斗到保护再到共生的故事。丰厚的学术价值。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的深度合作,与十年禁渔首倡者、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专家深入交流,片中首次对外公布世界领先的长江江豚声学、行为学、繁殖生理学等科研成果,解读长江江豚就地保护”“人工繁殖”“迁地保护中国方案对世界小型鲸类保护的启示。独到的影像价值。全球独家影像记录长江江豚出生、交配、怀孕、哺育、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揭秘野生长江江豚妊娠及分娩全过程、野生长江江豚繁殖生理行为以及江豚幼崽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首次披露白鱀豚的珍贵影像资料以及中国迁地保护30年来的重要历史资料画面,首次呈现世界唯一鲸类迁地保护从探索走向成功的生动案例。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李良生、王庆、魏翔、陈茜、李天雄、梅江波、马明吉、丁志彬、王友志、余宏辉、张雪川)

编辑

集体(魏翔、彭金鸿、闵江、盛夏、叶迪超、吴晏子、胡君、杜文、万莛钰、蔡波)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90010